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河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和科学行动指南。


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即日起,河北日报推出《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报道,全面反映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十四五”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有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近日拍摄的雄安新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大楼。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创新,是雄安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最闪亮名片。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次视察雄安,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


笃行实干,不负嘱托。省委、省政府牢记初心使命,致力于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


勇立潮头、奋楫前行。雄安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用创新的理念推进规划建设发展各方面工作,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拉框架、显雏形、展五新、聚要素、上台阶……“十四五”期间,雄安新区拔节生长、日新月异,实现了从“一块地”绘就“一张图”到建起“一座城”的华丽蝶变,闯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十四五”期间,雄安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累计完成投资工作量超10000亿元。


■为“新”而来,“三座城”同生共长


未来之城,为“新”而来。雄安新区的“新”,是与生俱来的烙印。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建设雄安新区是“城市发展的新选择”。


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既立足解决当前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大计,成为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环。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雄安新区面向全球“开门编规划”,集结60多位院士、国内外200多个团队、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最强大脑”共同破题。


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雄安新区积极探索建立科学高效适用的规划设计机制,形成了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深度融合的高质量规划体系。


近日,走进雄安新区东西轴线现场,20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土方回填、钢筋绑扎、模板搭设、混凝土浇筑……


东西轴线贯穿起步区五个组团,全长24.838公里。这条交通的大动脉,是雄安“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城市整体风貌骨架的重要构成。


放眼轴线两侧,国贸中心项目“生命之树”的树冠已经“长”成,“金芦苇”造型的首批疏解央企中国中化总部大楼已投入使用,承接疏解的金融岛站周边一体化开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一座新城,在日夜兼程的拼搏奋斗中拉开框架。截至目前,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近215平方公里,53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


白洋淀碧波荡漾,飞鸟翔集;千年秀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街角游园精致生动,清新宜人……行走在未来之城,一幅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数年来,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48.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5.1%。白洋淀淀区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并稳定保持在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在雄安,抬头不见“空中蜘蛛网”,低头不见“马路拉链”,开车过路口不“卡顿”……这些舒适感的背后,是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同生共长的成果。


先地下,后地上。雄安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市政管线集中“收纳”到地下综合管廊,并可实现实时查看、无人巡检、智能处置,目前已累计铺设160公里。


在雄安,每一粒沙子都有自己独立的IP地址。


小巧可爱的智能网联巴士穿梭在大街小巷,“城市大脑”日处理数据超200亿条……雄安新区创新探索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云上雄安”触手可及。


■创新驱动,产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改革的基因一旦扎根,创新之潮便会奔腾不息。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汇创新、谋赛道、聚产业”。围绕创新驱动,雄安新区全力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开辟若干产业新赛道,开展主体孵化与成果转化,系统化实现产业加速集聚,营造“产学研金介”良性互动的产业创新生态。


10月22日,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正式落成,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完成生产下线。这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从布局迈向实质性产出阶段。


以中国星网、中国时空为牵引,雄安新区把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作为基础性、根本性产业,汇聚了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3家、创新平台7家,推动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注册成立。


“把积木放进盒子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三层展厅,梅卡曼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机器人下达指令。去年9月,这一全球AI+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的独角兽企业签约落户雄安新区。


中关村,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国家级新区——双向奔赴的牵手结出累累硕果:运营两年多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成功引进210余家科技型企业,集聚创新人才超1900人,新增知识产权380余项。


始终把人工智能作为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雄安新区以垂直大模型和行业应用为重点方向,加快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要素,目前已落地雄安百信、雄芯科技、眼神科技、稳准智能、梅卡曼德等6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五年来,雄安新区创新平台频繁上“新”,创新链条不断延展。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运营,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园、雄安高新区等七大创新服务平台揭牌成立,雄安综保区顺利获批并封关运作,31栋主题楼宇协议入驻企业707家,产业发展“门对门”、科研创新“上下楼”的生态逐步形成,高端高新产业加速聚集。


五年来,雄安新区创新创业氛围逐渐浓厚,空气中充满创新味道。科技·人才·创新周、百所高校雄安行、百家科研院所雄安行、千名企业家雄安行、万名大学生雄安行……雄安成为年轻人“放下行囊、成就梦想”的一方热土,累计发放雄才卡1.6万余张。


■场景创新,让城市拥有幸福的温度


近两年来,有一个词在雄安热度空前:场景。


中医望诊仪、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行动灵活的六足机器人……走进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科创园二楼体验中心,数百项创新技术和产品展开“智慧比拼”,科技造福人类的梦想照进现实。


汇未来技术,聚未来产业。搭建科技、产业、金融、场景紧密对接平台,场景汇推动前沿技术、科技创新产品在雄安乃至全省孵化转化,省委、省政府创新打造未来之城场景汇,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


雄安新区建设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叮嘱:“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当创新场景走进工作生活,未来之城便有了幸福的模样。


走进雄安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京雄同城化”专区,“云”窗口帮办人员丁思佳正通过“北京副中心政务服务平台”,与北京经开区审批人员远程视频对接,线上传材料、核对信息……几个简单步骤,在雄安的企业不用跑北京,就能享受到“同质同效”的服务。


这样的场景,在雄安屡见不鲜。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零障碍办好每件事”,雄安新区通过深化制度创新、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为精准服务疏解、引领科技创新持续注入强劲动能,“雄安服务”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至今铭记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回迁百姓的心中。


“再过段时间就要正式开张了,到时候有需要修改的衣服,随时来找我。”近日,在容东片区龚庄社区便民工坊,回迁居民袁金华一边安置缝纫机、包边机等设备,一边热情地招呼闻讯而来的老街坊。


便民工坊采取“社区提供场地、商户低价服务、居民便捷消费”运营模式,既为小微服务者解决了客流少、场地贵的现实难题,也满足了居民小修小补类的高频刚需。


便民工坊、“小院会客厅”、大碗茶影院……雄安新区创新发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居民受益的可持续路径。


“球进啦!”傍晚,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春明北社区璟学庭三区旁的小型足球场上,居民张东磊和朋友们展开一场足球对决。


球场旁边,就有一处便民直饮水点。“家门口就有足球场,渴了随时能喝上直饮水,真是为我们运动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张东磊说。


小型足球场、街头直饮水、林荫停车位、15分钟生活圈……从细微之处入手,下好“绣花”功夫,雄安新区持续打造“妙不可言”创新场景,让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成为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当前,是雄安新区转向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雄安新区将持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原标题:创新潮涌未来之城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