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津冀医疗协同的深度联动到社区国医堂的便民服务,从三甲医院的能力跃升到基层村卫生室的根基夯实,“十四五”时期,衡水市始终锚定“人民健康”核心目标,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织就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贯通城乡全域的健康保障网,让优质健康服务从“纸上政策”走进百姓“指尖生活”。
5年来,衡水卫生健康系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5.6个,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98提高到4.07,人均预期寿命从77.56岁提高到79.43岁……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衡水以创新破局、以协同提质的不懈探索,更是把健康红利转化为百姓获得感的扎实实践。
通过构建“京津优质资源引进来+本地医疗根基沉下去”的协同体系,打造“10 分钟托育服务圈+全域覆盖医养网络”的民生支撑,完善“三级预防+基层守护”的公共卫生防线,衡水正从“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服务”跨越,为百万市民绘就了一幅“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颐养”的民生新图景。
医疗服务“破瓶颈”:从“看病远”到“家门口享优质医疗”
直肠肿物患者经北京专家团队多学科会诊与精准评估后接受手术,恢复良好;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完成全市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癫痫患者经北京癫痫专家李志梅教授指导后症状受控……这些案例,勾勒出衡水百姓就医的安心,更印证了对“看病远、看专家难”的系统性突破。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京津冀医疗协同为突破口,搭建起“引进来+沉下去”的资源共享体系。全市2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50家京津高水平医院深度合作,建成京津冀医联体4家;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增至41家、169项,检查结果互认机构达29家、330项。同时,通过“凤还巢”名医回家等6个项目,累计引进专家105人,建成38个专家工作室、25个协同病房、62个协同专科。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地域医疗壁垒,更让京津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百姓身边,从根本上解决了“跨省看病难”的民生痛点。
“我们不仅注重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更着力夯实本地医疗根基。”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卫红介绍。5年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2020年市六院获评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示范样板,2024年故城县医院获评“第三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医院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全市共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2个,实现市域全覆盖。主城区组建3个城市医疗集团,实现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在此基础上,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提高到29.72%、71.22%,医改成效深度显现。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急救体系的升级让“生命通道”更畅通。2020年,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正式投用,填补了市级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空白;全市73个院前急救站点、30辆5G救护车织就“全域覆盖、快速响应”的生命速递网;2023年,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曾经“急救难、转诊慢”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为群众生命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6410家,其中县级综合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三级医疗机构从6家增加到10家;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较2020年底分别增长26.7%、34.8%,建成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6个,全市首家郝希山院士工作站顺利落地……本地医疗服务“硬实力”显著增强,推动衡水卫生健康事业从“满足基本需求”迈向“追求优质高效”。
民生保障“有温度”:从“托育难”“养老愁”到“全周期守护”
医疗服务打破瓶颈,民生保障也持续升温——围绕“一老一小”关键民生问题,我市以“全周期健康服务”理念,构建起覆盖生命不同阶段的保障体系,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以前一个人带娃累得不行,现在送到托育中心,不仅有专业的老师照护,孩子也有了小伙伴,我自己也能好好工作了。”在衡水市桃城区小萝卜托育中心,市民赵彦娟的孩子正在老师的陪伴下做游戏。
为破解“托育难”,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生育政策支持措施,通过公办托育、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单位福利性办托等6种模式实现多元供给,构建“10分钟”托育便民服务圈,打造“衡惠托”托育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托育机构361家、提供托位2.3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达5.6个。
从“找不到托育机构”到“步行10分钟就能入园”,从“费用高昂”到“普惠可及”,托育服务的升级让年轻父母既能“顾小家”也能“拼事业”。凭借扎实成效,衡水市先后荣获“全国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爱心托育用人单位”“全国第一批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三项国家级称号。
健康养老服务同样“暖到心坎里”。“我父亲80多岁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现在,他不仅生活上有人照顾,就医看病也更加方便。”住在故城县中医医院医康养老中心的老人家属王振升说,每天不仅有专业护理员照顾父亲的生活,医院的医生、护士还随叫随到,让家人看病更有保障。
目前,全市共建成医养结合机构67家,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老年医学科,215家医疗机构创建成为老年友善机构,实现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阜城县被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武强县作为“全国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县”,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康复训练等活动,已帮助数百名老人延缓失能进程。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样为民生保障添砖加瓦。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三级妇幼保健机构,桃城区、故城县妇幼保健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全市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同时,我市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强化“三级”预防措施,推动全市出生人口素质逐年提升。数据显示,全市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这不仅仅是无数家庭的安心与幸福,更是我市持续筑牢妇幼健康安全防线的坚定实践。
公共卫生“强根基”:从“保基本”到“优服务”
“现在给孩子打国产二价HPV疫苗真是省心又省钱!政策减免了费用,预约也方便,孩子早接种早得到保护,我们家长更安心。”在冀州区信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14岁的王一诺在母亲的陪同下完成了国产二价HPV疫苗第二剂次的接种,母亲的话语道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
“十四五”期间,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持续强化。以乡镇为单位,8种常规免疫规划疫苗出生队列接种率达标乡镇占比达100%,全市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慢性病防控同样走在前列——冀州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饶阳县、故城县、景县被确定为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能力提升省级试点,全市实现慢病管理中心全覆盖……目前,全市30-70岁人群因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已从2020年的13.23%降至10.45%,越来越多市民养成了健康生活习惯。
“家门口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了!” 这是不少市民的共同感受。我市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特色亮点,推动中医药“走基层、进万家”——市中医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市实现县级公办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全覆盖,智慧中药房覆盖80%的县市区;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升级至3.0版,中医医联体合作单位增加至12个,建成26个中医重点专科、30个首都名医工作室、10个互联网联合门诊,615名北京专家及其团队来衡出诊带教,形成了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的衡水模式、衡水经验。
基层医疗服务的完善,让“家门口的贴心”落到实处。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市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让健康服务真正扎根群众身边。目前,全市127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35家达到推荐标准,建成省级基层机构特色专科21个,乡镇卫生院创建社区医院17所;3491所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村医占比达到51.15%,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提升至66.83%。药品联动保障也不断加强,6个县市区开展“县域中心(云)药房和审方(云)中心”建设,实现县域医共体内药品调研,促使“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稳步实现。
健康监管与职业守护双向发力,为民生健康筑牢“安全屏障”。“十四五”期间,我市职业健康工作成效显著,完成 2096家重点企业专项治理且岗位合格率100%,建成“地市诊断、县市区体检、职防院康复”服务体系,专项帮扶中小微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素养调查与宣传教育。法治监督创新突破,全程护航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深化医疗行业监管获2项国家级、1项省级优秀案卷,建成全层级自查体系,“互联网+监管”模式落地见效,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年耕耘,硕果累累;健康衡水,未来可期。从“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从“托育无忧”到“养老安心”,衡水市不仅实现了卫生健康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是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实践,让健康福祉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站在新的起点,衡水卫健事业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通讯员 韩江雪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