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链接:https://apicnrapp.cnr.cn/html/share.html?id=30349235&ui=E9/4FeMnMaYC74HPE2S4Y03U+8yjHRFbCdR+mrw0fp9b860yhv++dTEkYYY1maXB&action=share&type=1
10月的渤海湾畔,秋风裹着咸涩的海风掠过华北平原。近日,记者来到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放眼望去,一片片田黄绿相间的试验田尽收眼底。
白花花的盐碱地,曾经“春天泛盐霜,秋天一片荒”,如今,昔日的荒芜已被勃勃生机取代,化作希望的田野。
跟随农科所农技专家张卫军深一脚浅一脚踩过田埂,脚下的盐碱土松软却不再板结,“别小看这片地,它可是咱们‘向盐碱地要效益、向海洋要资源’的关键战场。”
过去,这里的盐碱地曾是“农业禁区”。地处渤海边,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少雨,夏旱、伏旱时有发生,大风天气较多,影响当地粮食生产。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旱碱麦良种是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条件。
“海洋经济不单指渔业和港口,盐碱地的生态修复与高效利用,本身就是海洋经济向陆域延伸的重要一环。”张卫军解释,改良盐碱地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盐碱地治理本质上是与海洋水文循环“对话”。
他带领科研团队确立了“改良土壤+选育良种”的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高筑埝、深排碱、细平地、增肥源”等方式降低土壤盐分;另一方面培育耐盐小麦等作物品种。
在中捷农科所的展厅里,张卫军向我们展示了近年来所里育成的“捷麦19”“捷麦20”两个旱碱麦良种。“‘捷麦19’”抗旱、耐盐碱,单产可达到500斤,小麦加工成的面粉拥有芳香气味,品质良好;‘捷麦20’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的株高更矮,因而抗倒伏能力更强,单产增加到600斤,生育期也由250天缩短至230多天。”他说。
向盐碱地要小麦,现实远比想象的艰难。在农科所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忙着对培育的小麦进行室内考种的科研人员。
“所里有一支10多人的研究团队,常年开展旱碱麦选育工作。”张卫军说,在育种界,不乏干了十几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成果的例子。“一年到头,育种人员都奔忙在田间地头,尤其在收获期间,麦地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仔细观察小麦品系的耐盐性、抗病性等表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探索迎来了成功的曙光。截至目前,中捷农科所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旱碱麦良种。其中,“捷麦19”“捷麦20”已深深扎根在沧州运河以东及天津、山东等地的盐碱地里,让旱碱麦装满一座又一座粮仓。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盐碱地上,映照着成片的耐盐作物和忙碌的育种人员。海风依旧咸涩,但吹来的却是希望的味道——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海岸线”,却用科技的力量将盐碱地变成了“向海而生”的新战场。
编辑:姜长淼
来源:央广网原标题:渤海湾畔“捷麦”香 科技赋能新粮仓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