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大数据产业收入305.6亿元,同比增长65.7%,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在河北,大数据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


新的一天开始,清晨,天气APP推送精准预报;中午,外卖平台撑起你的舌尖味蕾;晚上,导航系统帮你躲避下班拥堵……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藏着一个看不见的超级引擎:大数据。


在河北的一家兽药企业,仓库人工盘点时间从4小时直接"跳水"到15分钟,准确率却飙升到99.8%。怎么做到的?



河北科星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牛志勇:


这个智能仓储有将近八千到一万件的货物,每一码垛的货物它有自己的一个自动生成的一个身份识别码,这个码走到哪儿,出入、跟踪、追溯完全靠大数据数据库里边的定位,通过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上传,我们真正实现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


告别"经验主义",用"数据说话",这就是大数据改写各行各业的底层逻辑。如何用好这座富矿?廊坊建起数据和算力中心集群,稳稳接住京津企业的海量数据需求;张家口发挥天然冷凉和绿电充足的优势,成为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截至目前,我省有10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9个数据中心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2024年,我省大数据产业收入为305.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9;同比增长65.7%,增速全国第一。   


如果把大数据比作食材,那么把众多食材送到中央厨房加工的过程就是数据"上云"。


面对这样的警报,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不慌不忙,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仅仅用了10秒,而要靠以前的人工排查至少需要两小时。



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IT管理部部长 刘哲:


我们将生产设备的数据全部采集到云端,这样成千上万的数据通过网络在云端连接在一起,像我们有的生产线跨度超过200米,一旦发生故障,我们的云平台第一时间就会发出报警,迅速定位。


企业积极"上云",政府用力托举。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河北省"十万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省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到35.1%,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如果说"上云"是让数据向广度汇聚,那大模型就是让数据向深度延伸。这就像在中央厨房里,集结了各大菜系的顶尖主厨,每个人都能用海量数据食材,做出最地道的"行家风味"。按照这个思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生产调度靠的就不是传统技术人员,而是大模型。也正因此,一年之内,他们的制造交付周期直接缩短了近30%,效率拉满。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信息自动化部 孙雪娇:


唐钢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超过了13万个知识点,3800多万字的冶金规范知识库,也就是说,这个大模型掌握了唐钢生产的全部知识,成为了一个超级专家,在它背后,每一个决策又有超级计算机的支持,让它能够迅速地优化配置生产资源。


目前,全省已在钢铁、化工等26个领域,成功跑出292个垂直大模型,成为妥妥的行业AI专家天团。大数据资源正通过上"云"用"数",重新定义"河北制造",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提档升级。


编辑:姜长淼

来源:冀时客户端
原标题:【相约数博会】河北:上“云”用“数” 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