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衡水华厦同瑞眼科医院的走廊里响起熟悉的脚步声。张坤丽院长身着白大褂,步伐坚定地走向诊室,这是她行医46年来的日常。在眼科医学这条漫长征途上,她已与时间赛跑近半个世纪。

 


“眼科医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患者重见光明的那一刻”

 

张坤丽的办公室简洁而明亮,当她整理白大褂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阳光正好洒在她胸前的徽章上,折射出柔和的光芒——那枚徽章已陪伴她走过四十六个春秋。

 

“46年来,我始终相信,光明不仅仅是视觉的恢复,更是生活的希望。”张坤丽微笑着说,眼神里透着医者特有的坚定。在她看来,每一台眼科手术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

 

查房时,她总会细心询问每位患者的感受,手指轻触眼睑检查恢复情况,动作娴熟而轻柔。年轻医生们跟在她身后,默默学习着这份对专业的严谨与对患者的关爱。岁月在她身上沉淀下的不仅是医术的精湛,更是对生命不变的敬畏。


 

1985年张坤丽在北大医院参加青光眼手培训班,1996年她远赴日本学习先进的白内障技术。“医学无止境,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今,在衡水华厦同瑞眼科医院,张坤丽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完美结合。她带领的团队不仅能熟练操作先进的医疗设备,更懂得如何让高端技术“接地气”,服务于普通百姓。

 

“医者要有技术,更要有良心”

 

面对年轻医生,张坤丽总是强调:“我们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人。每一个患者都是我们的亲人。”在病例讨论会上,她不仅讲解医术,更传递医道。

 

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回忆,张院长为他做手术时,发现他经济困难,悄悄帮他减免了部分费用。“术后我睁开眼睛,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张院长的笑脸,那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画面。”

 


这种“视患如亲”的理念已深植医院文化。在张坤丽的带领下,医护团队不仅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更注重服务中的温暖关怀。医院每一面锦旗背后,都一个个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作为院长,张坤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设备可以买,但人才需要用心培养。”她推行“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一对一指导年轻医师,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在医疗质量与医院发展的平衡上,张坤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发展是空中楼阁。”她引入先进设备的同时,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眼科服务”

 

展望未来,张坤丽希望华厦同瑞眼科不仅是治病的医院,更是守护光明的家园。她正带领团队规划医院发展新蓝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

 


黄昏时分,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张坤丽回到办公室。窗外,夕阳余晖洒在这位与时间赛跑的光明守护者身上,仿佛为她46年的医者生涯镀上了一层金光。

 

在光明的道路上,她的赛跑还在继续。


王亚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