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吴桥,杂技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流淌在街巷里的生活。走进吴桥,你能看到孩子们在板凳上重复练着枯燥的基本功,也会撞见几个娃娃正嬉笑玩耍。
这里的童年,从四五岁就开始与汗水为伴。训练无疑是苦的,一个动作重复千百遍,伤痛是常客。但是,每当一个高难动作被完美拿下,孩子们脸上的成就感和伙伴们的欢呼,便会冲淡所有疲惫。
他们的童年,是由汗水与笑声共同谱写的乐章。这些在吴桥杂技学校和杂技小院里长大的孩子,正是吴桥杂技生生不息的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独特的快乐,把东方杂技的魅力,舞向全世界。
快乐的练功娃,笑声响彻杂技小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11岁的刘文萱从7岁开始学习杂技。训练初期,为了稳住头顶的碗,要头顶二十斤的重物“压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6岁的高一(中)练了半年,已经可以熟练地进行木砖倒立。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哥哥靳宇航(7岁)轻轻摸着弟弟靳宇健(6岁)的头,互相加油鼓劲。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深耕杂技事业50年的首届吴桥杂技节金狮奖获得者之一、《晃板》节目创编人刘文忠在指导学生训练。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在杂技的传承里,长辈是老师,也是亲人。艰苦的练习融入了亲情的温暖与成长的欢笑。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训练间隙,5岁的小萌娃坐在凳子上畅想美好的未来。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学员在吴桥杂技学校练习草帽技巧。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学员在吴桥杂技学校练习手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付磊 摄
原标题:吴桥秀场·组图 | 吴桥“巧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