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游客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大运河非遗联展参观。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北京泥塑、沧州火锅鸡、京梳子、杂技魔术道具、汴绣、竹琴、宣纸、徽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期间,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运河非遗联展在吴桥杂技幻乐城举办。9月29日,记者步入展区看到,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近百个非遗展台串联在一起,犹如一条文化河流,铺展成一幅流动“非遗长卷”,并通过展示、展演、交流等活动,不断扩大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运河沿岸的一条条古街、一座座村镇,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吴桥杂技等与运河村镇共生的民俗非遗,犹如珍珠散发着光彩,滋润着一代代运河沿岸的儿女。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联展以“运河技艺”“运河美食”“运河杂技表演”三大板块为主线,以“运河流脉”为布展架构,构筑起一条“可游走、可品味、可沉浸”的非遗长廊,向参加本届杂技节的八方来客,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
“你们看《梦·吴桥》演出了吧,节目《戏梦古今——空竹》中演员们抡高、对扔等高难度动作,都离不开杂技道具,我们就是专业制作空竹的,道具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节目的表演质量。”来到传统魔术道具制作技艺展台前,该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文明向前来参展的游客和嘉宾展示蹬技桌、七彩手技棒、独轮车、魔术牌等道具。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古时,吴桥漕运兴盛,杂技艺人唱着这首锣歌沿着运河走南闯北。如今,吴桥杂技走向了国际舞台,吴桥各企业和工坊生产的杂技道具也远销海外。周文明介绍,他们生产的道具已出口至俄罗斯、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本届杂技节的坦桑尼亚团队曾专门来吴桥采购道具。周文明希望销售道具的同时,把传统魔术道具承载的中国文化讲给全世界人民听。
不远处,“归乡演出”正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由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吴桥籍艺术家王强创作的《对手》,以“运河水回流”为意象,艺术化地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归乡演出,不仅是空间的回归,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我永远是吴桥人,我的根在故乡,我会把吴桥杂技蕴含的深厚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王强说。
安徽省杂技团的节目《翘碗》,由曾在吴桥学艺的演员们演绎,展现技艺传承中“走出去”与“归来兮”的双向奔赴;沧州杂技团《快乐炊事员》将日常炊事场景融入杂技,锅碗瓢盆成为艺术道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讲好吴桥杂技故事,还要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沧州是大运河在全国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作为运河女儿,我有责任把大运河的故事与传奇讲给更多人听。”石影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拿着铜錾,一次次锤击,细密的声音如音符跳跃。方士英介绍,她曾创作的石影雕作品《千里运河图》,錾刻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以及大运河沿线部分城市文化古迹,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快来看看我们的京梳子,工艺和石影雕一样精湛,有雕刻、绘制、镶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我们青县红木文化历经600余年无断代传承,产生了中国古典家具三大作工之一的‘京作’工艺。”京梳子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良热情向游客推介着自己的产品。他的家乡沧州青县位于大运河沿线,是北方重要的红木古典家具生产基地。
本次参展,董良带来了按摩梳、嵌银梳、婚礼梳、十二生肖属相梳等各类木梳,“镇海吼”梳、“母恩”梳、“凤求凰”梳这些有名字的梳子背后都有一个文化故事,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因为采用‘京作’工艺,加上大运河文化,所以我给它取名‘京梳子’。”董良介绍。
作为东道主,河北非遗以鲜明的地域风格与精湛技艺成为焦点,而其他省市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同样熠熠生辉——从北京泥塑的吉祥意蕴,到浙江龙泉青瓷的如玉温润;从山东潍坊风筝的凌云之姿,到安徽宣纸、徽墨的千年书香……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本次联展还设置游戏体验、美食打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互动等,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非遗魅力。展会期间还举办非遗访谈、直播带货等活动,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通过非遗创意转化与产业对接,促进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注入新动力。
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在世界各地“圈粉”,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新的大门。
来源:河北日报原标题:大运河沿线8省市近百项非遗亮相“杂技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