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邑县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留才的诚意,聚力涵养人才新生态,持续激活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打造“智汇武邑”引才洼地。“一把手”高位推动。县委书记主持制定引才政策,部署推进人才项目。聚焦“双招双引”,探索建立了“县委政府命题、县级干部领题、乡镇部门解题、改革创新破题”的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压实人才工作责任。“好政策”托举护航。研究出台《武邑县英才服务战略》《武邑县产业人才政策》《武邑县工业企业人才购房奖励办法》等制度措施,每年拿出1300万资金对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进行全方位支持。“聚产业”精准引才。围绕金属橱柜、硬木雕刻、现代农业等县域特色产业,全面分析产业人才需求,健全项目发展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库,实行“靶向引才”。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8人,优质人才团队13个87人。


打造“智启武邑”育才胜地。夯实内育“硬支撑”。协调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县职教中心,整合资金2.85亿元建立电子电工、汽车制造与检测等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0个,用于技能人才培育。构建内育“新模式”。谋划实施“依托一体化产教融合综合体‘内育’技能型人才项目”,与上海、天津等3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开展“双元制”“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即育即用”,培养输出各类技能人才1938人。释放内育“高效能”。坚持产才融合、双向赋能,组织19家企业开展科技直通车、科技成果路演活动,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进行先进技术成果对接交流,帮助27家企业对接省市科技特派员31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25个。


打造“智创武邑”用才高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围绕县域“2+2”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7家,为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让人才无“后顾之忧”。设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为人才及其随迁配偶解决编制问题;建设人才公寓107套,先后安置人才62人次;8名随迁子女被安排到“全国百强中学”武邑中学接受优质教育。让人才圆“成才之梦”。打破职称评定、待遇认定等机制体制障碍。开展人才培训学习、技能竞赛、交流论坛、人才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人才在武邑快速成长。


通讯员:王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