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实干之笔 书乡村新貌
——衡水市武强县以系统思维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纪实
北代镇后韩旺村的文化墙。 崔皓 摄
北代镇南平都村一角。崔皓 摄
豆村镇西薛村村民在村里的爱心食堂用餐。苏小立 摄
周窝音乐小镇的农民西洋乐队在街头表演。苏小立 摄
周窝音乐小镇街景。苏小立 摄
近日,河北省人居环境和公厕检查组走进武强县,先后深入东孙庄镇、周窝镇等地实地督导,对当地和美乡村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这份认可的背后,是武强县以实干举措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以系统思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路走来,从武强县的人居环境蝶变到乡村治理的提质增效,一个个村庄正以治理为笔、以民生为底色,勾勒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
以“制”为纲 人居蝶变暖民心
“以前村里厕所又脏又臭,过道坑洼不平,现在俺村可是大变样啦,不光厕所干净啦,小路上也不尘土飞扬了,过年孩子们回家都‘不认门’啦!”衡水市武强县东孙庄镇村民孙大爷提起自己村子的改变赞不绝口。他道出的不仅是自己村子的变化,更是武强县人居环境整治的民生温度。为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武强县从制度源头破题,打出一套“精准施策+刚性督导”组合拳。
2025年初,武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牵头起草印发了《武强县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武强县2025年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方案》《2025年农村巷道硬化改造提升工作方案》等相关指导文件,明确户厕改造、垃圾治理、巷道硬化等核心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将责任细化到镇、到村、到人,确保每项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抓落实。
为保证政策落地,武强县创新“联合督查+随机抽查+通报整改”模式,组建多部门联合督查组,定期深入各村检查人居环境整治情况,重点关注垃圾处理、厕所改造、巷道硬化等关键环节。同时,不定期开展随机抽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拍照记录,形成督查通报。截至目前,已印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通报14期、公厕管护使用情况通报5期,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摸排整改台账、限期整改。正是这种“制度+督查”的闭环式推进方式,让政策不悬空、任务不落空,各项整治工作从“纸上蓝图”变为了实实在在的“田间实景”。
以“建”为基 硬件升级惠民生
在农村户厕改造方面,年初纳入改造计划750座农村户厕,投资约107万元。改造过程中,武强县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和房屋布局,提供个性化改厕方案,引入专业施工队伍,采用先进改厕技术和设备,确保改造后的厕所干净卫生、方便实用。目前,已完成户厕改造650座,完成率达87%,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
巷道硬化是环境整治的另一重点。2024年底,经各镇摸底排查,确定对全县57个存在严重残破、年久失修等问题的村庄进行改造提升。其中35个村列入省级和美乡村奖补等项目,其余村由镇村自筹资金建设。截至目前,已开工57个村,完工52个村,共计完成硬化6.25万平方米。如今,一条条平坦整洁的巷道通向村民家门口,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围绕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创建,武强县全力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5513万元的和美乡村示范区北范区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正对北代镇、东孙庄镇、街关镇、武强镇等23个村进行改造升级,主街硬化、便道铺装、护台整修等工程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乡村硬件设施已持续升级。
以“治”为要 乡风文明聚活力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有美丽的外在,更要有和谐的内在。武强县通过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信息化的“两制两化”乡村治理方法,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在12个试点村,积分制成了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法宝”。
这几天,又到周窝村村民积分兑换的日子,志愿者周金香正忙着将收集整理的村民活动情况核算成相应积分,一一记到村民的“账户”上,并在村委会公告栏贴出了最新的积分清单,清晰的列着每位村民的姓名、参与活动项目及累计积分,方便大家核对查询。“俺们这些积分,用2分能兑一袋盐,20分能兑一壶酱油,200分就能兑一桶油呢!”提起村里的“积分兑换”,村民刘婶对各项积分兑换价目记得一清二楚。在村委会公开栏里,还贴着明确的积分标准: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加2分,拾金不昧加1分,孩子考上了985高等院校加3分,家庭成员及家庭户获评县级荣誉加3分……年终积分最高家庭还可评为“星级文明户”。为了让积分“看得见、摸得着”,村里开起了“爱心超市”,村民们可以在超市里用积分明明白白地兑换米面油、洗衣液、文具等生活用品。村民周大爷去年因积极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累计积分超过200分,给家里兑换了食用油和卫生纸。
12个试点村“积分制”的数字背后,是全县围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荣誉奖励三大领域探索制定的近30项量化标准。如今,这一模式正推动越来越多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动管理”升级为“主动治理”。“小积分”通过将群众日常生活与乡村治理效能、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养老服务等多个维度精准衔接,有效激活了全县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动能。
如果说积分制让村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那么网格化管理则让乡村治理从“粗放化”转向了“精细化”。
武强县委政法委会同组织、社工等部门共同推进“基层党建+网格化+信息化”模式,将村庄划分为922个网格,配备1582名网格员,按照“一网格一专班”模式,负责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等问题。他们通过定期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村民需求,对特殊群体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他们直接来家里,效率高多了!”家住平安社区的居民李阿姨赞不绝口。
为让治理效能再升级,该县同步搭建起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智慧乡村管理系统,为乡村治理插上科技翅膀。如今,村民通过手机App反映问题后,相关部门可及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受理并反馈处理结果,真正实现了乡村治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同时,该县持续推进信息化系统优化:与电信公司对接完成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的完善提升;推动该平台与衡水市命案防范系统实质性对接,强化数据互通;各镇、各社区共培训229名信息采集员,确保矛盾纠纷“随发生、随录入、随签收、随调解”。截至目前,平台已录入矛盾纠纷信息300条,属地全部签收并化解。
从环境整治到硬件升级,从制度完善到治理创新,武强县正以扎实举措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未来,武强县将继续聚焦民生需求,深化人居环境整治、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更多村庄实现“环境美、设施全、治理优、民心暖”的美好图景,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