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白洋淀,湖面碧波荡漾,芦苇似绿浪翻涌,水鸟轻点涟漪,惊起碎金万点;曾经浓烟滚滚的钢铁工厂,如今巨型烟囱与绿荫步道相映成趣,书写着“钢铁森林”向“绿色地标”的蝶变传奇。


  在雄安新区的智慧车间,梅卡曼德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以机械臂的精密“舞姿”,在数据流中分拣万物,让科技的晨光点亮产业转型之路;京津家政市场里,11万“河北福嫂”用双手编织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图景。


  这片浸润着历史厚重与创新活力的土地,正以生态为墨、创新为笔、协同为砚、民生为纸,在新时代的卷轴上,挥毫泼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诗篇。


  协同创新 共享智造


  走进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操作工轻点屏幕“一键炼钢”、机器人穿梭取样、90余秒产出一卷热轧钢……这座融合230多项前沿技术、130多项绿色工艺的“钢铁智造梦工厂”,是河北这五年创新发展的缩影。


  河北以创新思路谋创新,建立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近三年,省属国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5%,投入强度由1.0%跃升至3.15%,全社会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营商环境是发展的沃土。“我们正是看到了河北营商环境的大变化,才把总部迁回了石家庄。”同福集团董事长刘山国感慨,回到河北发展的这三年,同福从百亿企业成长为近千亿企业。


  这得益于石家庄打出“营商速度+乡情牌”:设立跨部门专班提供“一对一”服务,多部门“并联审批”,创下半个工作日办执照、两天腾空3万平方米办公区的“石家庄速度”。



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技术与体制双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率先突破千亿元;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家电网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依托绿电优势,河北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位居全国首位……



梅卡曼德机器人分拣钢板。梅卡曼德供图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梅卡曼德公司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可凭借高精度相机理解并识别各种物体,再通过机械手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落户雄安看中的是这里的创新氛围和政策扶持。”梅卡曼德相关负责人说。五年来,京津冀三地共建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全省431家机器人企业营收增长25%。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河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共享智造”便是激活内部创新动能的“金钥匙”。


  走在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内,打磨声、焊接声此起彼伏。“一夜之间拥有千人团队”,在这里不是梦想。


  “很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我们开放研发试验设备和平台、创新人才等资源,帮助其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共享工厂负责人王孟昭介绍,“十四五”期间,百川累计为2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研发周期平均缩短15%以上,单位产品成本平均降低8%以上。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间,河北累计推动81个集群建成155个共享工厂(载体),带动1.2万余家企业参与共享,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从2020年的1.39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6万亿元,增幅约1.6倍。


  绿意流淌 金山生辉


  秋日的南大港湿地,芦苇在微风中轻摆,黑翅长腿鹬衔鱼而过。观鸟爱好者宋文峰正用镜头定格这灵动瞬间:“这几年,湿地水清苇绿、鱼群欢游,我记录的候鸟已超40种。”去年7月,南大港湿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里栖息了272种鸟类,含6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王立军介绍,2019年至2024年,这里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从2万只攀升至10万余只。南大港湿地成了“鸟类天堂”。



塞罕坝机械林场。人民网记者 李兆民摄


  绿意不仅在湿地蔓延,更在群山间生长。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清晨,阴河分场营林区主任王国斌俯身查看树苗。2024年以来,河北完成营造林638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13万亩,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生态之变是河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宪伟表示,近年来,河北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保持Ⅲ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五年超90%。邯郸沁河(复兴区段)、滹沱河(石家庄市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等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河北绿色生态家底愈发厚实。


  工业厂区频添新绿。武安市裕华钢铁厂区内,绿树环绕,昔日废水池蜕变为清水塘。“2023年以环保绩效创A为契机,累计投入5.3亿元实施全流程改造。”公司环保部副部长张亮亮说,2024年创A成功后,企业营收253.44亿元,同比增长2.88%。


  “目前,河北省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144家,其中钢铁企业56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创A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白羽表示,这些企业带动工业减排超12%,钢铁大省正“绿色”突围。



河北涉县大洼村夜游场景。路海东摄


  在林木覆盖率达63.77%的涉县大洼村,北京游客张志伟称赞:“开窗见绿,古朴山村美如画!”


  生态向好,腰包渐鼓。村党支部书记张巨元指着客源爆满的38家民宿说:“复古改造后,村里新增了精品民宿、咖啡馆和民谣演出等,游客日益增多,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2025年上半年,河北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1.3%,其中京津游客占比15.2%,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力。


  便民惠民 幸福河北


  秋高气爽,石家庄市新天地自然康城社区居民周大妈,每日清晨到楼下希望绿洲公园健走。“社区周边生鲜超市多,蔬果新鲜实惠;雨雪天点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小程序,下单后,商品很快送到家”,她向记者展示手机。


  这样的便捷生活,已成为河北市民日常。目前,河北建成448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1166个社区,拥有54525个商业网点,服务978.29万居民。


  今年8月,7岁的阳阳(化名)因后背异常包块,辗转来到北京求医,但手术难度较大且北京床位紧张。作为北京儿童医院委派、第一个常驻保定病区的专家,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常晓峰建议:“可以考虑在保定进行手术。我每周都会在保定出诊,那里床位相对充足。”最终,常晓峰主刀,手术在保定顺利完成。


  京津冀医保“一卡通行”、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河北省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京津参保群众累计来冀就医直接结算5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90.55%。


  目前,河北建成养老机构2022家、床位26.6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946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3%……



第二届京津冀家政人力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现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供图


  不久前,育婴师高巧珍收到了北京雇主李女士送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温暖真诚,胜似家人”。目前,京津有11.6万像她这样的河北家政人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王利才介绍,2022年,河北将“河北福嫂”工作列入全省20项民生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劳务能人带动、中介公司输出,不少河北人通过技能学习,转型为技术娴熟的“河北福嫂”,月收入数千乃至上万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河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兜牢民生底线,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八成以上。


  当太行秋风拂过雄安的智慧街巷,当白洋淀的碧波漾开钢铁森林年轮,大河之北正以奔跑之姿,向新、向绿,书写更美的华章。


(陈星星、冯亚涛、李昊洋、朱延生、祝龙超、杨文娟、李兆民、席彪)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燕赵新篇,展开即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