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房地产市场运行、住房保障、建筑业绿色发展、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用心书写百姓“安居”“宜居”“优居”的幸福答卷。
住房保障网越织越密,托起群众“安居梦”。“十四五”期间,我市从房地产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方面发力,扎实做好保交楼、保交房工作,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持续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好房子”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截至10月底,全市共纳入“白名单”房地产项目77个,授信总额度40.90亿元,顺利完成国定保交房任务,筹集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21个3387套,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4581套。
建筑穿上“绿衣裳”,绿色建筑占比四年翻番。“十四五”期间,紧盯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加速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建筑发展。截至9月底,全市绿色建筑总竣工面积达2696.84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10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由2021年的24.65%增长到目前的57.55%,连续4年超额完成省定年度任务,全市首获省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成全市首个县级整体连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增至10家,衡百国际广场建设项目、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获批全省首批智能建造示范项目。
城市更新建设“面子”更靓“里子”更实,20余万居民受益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我市着力开展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城市功能补短和居住品质提升;深入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燕赵宜居县城建设行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县城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滚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717个,其中7个项目入选全省城市更新范例,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711个,改造总建筑面积69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0余万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21处、历史文化街区2片;滚动实施燕赵宜居县城重点项目371个,5项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广。
乡村面貌展新颜,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十四五”期间,以农房安全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主线,积极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装配式农房推广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等工作,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截至10月,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75户,排查村庄标识物1278处,对6处有安全隐患的采取拆除措施;推广装配式农房2022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全覆盖;优化完善垃圾收运设施布局、配备转运车辆214辆,配置垃圾桶(箱)12.13万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