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敬老师课间和学生谈心。(衡水十三中供图)
王月敬
衡水十三中教师,有着多年高三班主任经验,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个人荣获“至美清廉”奖、2024年衡水市优质课一等奖、衡水市校园健身操一等奖。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充满挑战但前途美好的探索。有一件事我十分难忘,那是发生在高三备战高考的日子里,一个名叫小宇的男孩,让我对“育人”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一场在重重迷雾中寻找微光,用尽全力去相信它终将燎原的跋涉。
高三伊始,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物化生班。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空气中弥漫着冲刺的奋进气息。小宇坐在教室靠窗的角落,他不迟到、不早退,作业按时上交,成绩却在班级处于中游偏下的水平,稳定得如同一条没有波澜的直线。起初,我以为是高三压力大所致,找过他几次,尝试和他沟通:“小宇,最近感觉怎么样?学习上有困难吗?生活上有什么心事,可以跟老师说说?”他始终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回答永远是千篇一律的“还行”“没有”“谢谢老师”。
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小宇的作业本字迹工整,但透着一股刻板的认真,缺乏思维的灵动;理科解题步骤清晰,却很少看到他尝试不同思路的痕迹,仿佛只是在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场模拟考试后,小宇的成绩意外地跌到了谷底,尤其是一直作为强项的物理,甚至都不及格。盯着那份刺眼的试卷,他的肩膀开始难以抑制地轻微颤抖,没有号啕大哭,只是无声流泪,那压抑的悲伤比任何宣泄都更令人心碎。我没有走过去,也没有立刻安慰,而是轻轻带上门,给他留了一个缓冲的空间。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向我倾诉: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巨大压力下,他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预期的挫败感;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他觉得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就很失败;还有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配不上父母的付出和老师的期望……原来,在那个沉默的角落里,有着一颗被焦虑、自卑和自我否定反复折磨的心。他并非不想发光,而是被内心的浓雾和外界无形的期望遮蔽了光芒,甚至开始怀疑光的存在。一次,班级要出励志板报,我“无意”中提起需要有人写一段有力量的导语,然后“恰好”看向他:“小宇,你上次作文里描写雾的句子很有意境,要不要试试?”他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他写的那段话,虽然不长,却真挚动人,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高考结束,小宇考上了一所不错的理工类大学。毕业典礼后,他送给我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扉页上,他用工整的字迹写道:“老师,谢谢您。谢谢您在浓雾中,没有放弃寻找微弱的星火;谢谢您在我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依然坚定地相信。您让我明白,迷雾终会散去,而光,一直在自己心里。”
捧着笔记本,我百感交集。眼前这个目光坚定、对未来充满希冀的青年,与那个蜷缩在角落、被自我怀疑压垮的身影重合,仿佛完成了一场成长的蜕变。我庆幸自己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正常”,没有在沉默前退缩,而是选择了耐心地倾听、细致地观察、坚定地相信,并付诸持续的行动。
如今,我的办公桌上依然放着那个笔记本。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在工作中感到疲惫困惑时,我都会翻开它,小宇那穿透迷雾、最终闪耀光芒的成长经历,总能给我注入新的力量。它时刻提醒我:教育者的使命,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守护、迷雾中的领航。每个孩子心中都蕴藏着独一无二的光,教育的真谛在于我们俯下身来,在喧嚣或沉默中,去细心寻找那粒微弱的星火,然后用理解、尊重、耐心和永不放弃的信念,去守护它、点燃它,直至它穿透云层,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也温暖我们共同守望的这片教育星空。
作者:衡水十三中 王月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