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市枣强县张秀屯镇瓦莲蓬村,53岁的王淑凤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手工布艺艺人。推开她家院门,总能看见她伏案弄布的身影:指尖捏着针线在布料间穿梭,普通的一块儿麻布面料,经她一番剪裁、缝制,渐渐有了老虎、葫芦、蛇的鲜活模样。从年少时看长辈做布艺,到如今亲手缝制已经有三十年,这门手艺早已成了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打小就看姥姥、母亲在炕头做布艺,老虎鞋上的云纹、石榴鞋的走线,那些图案早刻进脑子里了。”回忆起与布艺的缘分,王淑凤的语气里满是温情。20世纪90年代,初为人母的她,为给孩子做合身又特别的衣裳,正式跟着家里老人学起了传统布艺。从最简单的丫丫鞋起步,她把对孩子的疼爱缝进每一针线:丫丫鞋是亲手纳的鞋底,舒适透气又耐穿;孩子穿旧的衣裳、裁剪剩下的布料边角,她也舍不得扔,剪剪拼拼、缝缝补补,就能做成小挂件、小布偶。


那时的布艺,是她生活里的“小爱好”,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暖。直到2020年,卸下工作的王淑凤有了大把时间沉浸其中,这门陪伴多年的手艺,才真正从“爱好”变成了她日常里的“心头事”。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雪容融一‘墩’难求”的话题刷屏网络,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冰墩墩、雪容融又贵又难买”,让她动了心思:“我能不能用布艺做一对冰墩墩和雪容融?” 


没有现成模板,王淑凤就从网上搜集图片,对着手机屏幕一点点描图、修改,画错了就重新来,直到图案精准还原了冰墩墩与雪容融的外形。为了让冰墩墩的身体有“毛茸茸”的质感,且造型饱满,她从白色的棉麻布料试到柔软绒布,最终选出贴合形象的面料。填充物也反复挑选,丝绵太软缺乏立体感,PP棉又太硬,几经尝试,才选定了软硬适中的珍珠棉。那段时间,她常常从清晨坐到深夜,指尖被针扎破是常事,眼睛盯得屏幕发酸,揉一揉又接着画。两天后,憨态可掬的布艺冰墩墩和雪容融终于完成。邻里们上门看到,都忍不住夸赞:“这比买得还精致,还是你这手艺好!”


 



这份对布艺的热爱,更藏在王淑凤对每一处细节的较真里。缝制福禄葫芦时,特意选用质感厚实的棉麻布料,棕色的葫芦蒂、圆润饱满的“果实”、挺括且带弧度的“藤蔓”,每一处都力求形象逼真;做十二生肖布偶,从剪裁布料、绘制图案到缝线,十几道工序一道都不马虎。单是一双满月石榴鞋,从打版、纳鞋底到绣花纹,就要耗时两天半,其中光纳鞋底就需要一整天——她左手托着鞋底,右手捏着粗针,每一针都扎得深、拉得匀。她说:“这样才会让针脚更紧实,鞋底更耐穿。”如今,王淑凤的双手早已布满厚厚的茧子,却依旧灵活如初,“这些茧子是老伙计了,陪我缝了三十年,只要摸起针线,啥累都忘了。”


 



对布艺的执着,让王淑凤总在琢磨新花样。2023年兔年,为了做出更讨喜的布偶兔子,她白天忙着种完家里的三十亩地,中午顾不上歇口气就钻进屋制作,常常忙到深夜12点多,有时连晚饭都忘了吃;一次逛冀州区商场时,她被骆驼牌鞋店门口的假骆驼模型吸引,立马拍下照片回家研究,还特意查阅“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找灵感——用棕色绒布做骆驼的身体,让质感更贴近皮毛;用红色、蓝色的亮面绸布做“丝绸”,搭在驼峰上;又在驼峰两侧缝上小巧的“背包”,最终做出一组高约20厘米、宽约25厘米的“丝绸之路骆驼”,每只骆驼的神态、姿态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在手艺的钻研上,王淑凤从不含糊;面对他人的请教,她也从不吝啬。为了做出更精致的龙帽,她特意联系外地的布艺爱好者,虚心请教盘锦绣工艺,学会后又用金线一针一线绣在红色面料上,让龙帽满是精致感;蛇年制作龙形布艺时,她遇到了“龙尾翻正面易扯破”的难题——龙尾又细又长,缝好后从预留口翻正面时,稍不注意就会把布料扯坏。她没有放弃,反复试验了好几次,调整预留口的位置和大小,最后在龙尾的不同位置留了三个小口,才成功攻克难关。“只要看一眼样子,就没有我做不成的布艺。”这句话,是她对自己手艺的自信,更是三十年与针线相伴磨出的底气。 


如今,王淑凤的布艺手艺早已走出瓦莲蓬村。邢台清河县的一位网友,偶然在网上刷到她制作的布老虎,被威风的造型和细腻的针脚吸引,隔着屏幕向她请教制作方法。她不仅在微信里一步步讲解步骤,还亲手绘制了布老虎的裁剪图,免费寄给对方。2023年,王淑凤还被衡水中学邀请,去学校给孩子们上布艺课,教他们做布偶。“孩子们的手巧着呢,没一会儿就做得有模有样,还会自己加小珠子、小绒球当装饰。”说起课堂上的场景,王淑凤的眼里满是笑意,“能让年轻人喜欢这老手艺,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三十载针线相伴,布艺于王淑凤而言,早已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藏在针脚里的热爱与坚守。如今,她依旧每天坐在窗前摆弄布料,琢磨新的作品样式——或许是一只更可爱的布偶,或许是一款更别致的挂件。对她来说,这一针一线织就的,不只是一件件鲜活的布艺作品,更是一段段与热爱同行、温暖又充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