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9日晚间,酒类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全部出炉。在21家白酒上市公司里,仅有6家实现了营收利润的正增长,其余企业营收利润双双下滑,且大多下滑幅度显著。与2024年同期数据相比,白酒行业仍处于调整的深水区。


中国酒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场景多元化演进、情感价值诉求升级、需求分层加速、渠道生态重构、存量博弈白热化等,正在深度重塑白酒产业格局。



(制图来源:云酒头条)


仅6家酒企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马太效应凸显


在21家白酒上市公司里,仅有6家实现了营收利润的正增长,其余企业营收利润双双下滑,且大多下滑幅度显著。


实现营收利润正增长的分别是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古井贡酒、老白干酒、金徽酒,增长幅度均在个位数,多为微增长。泸州老窖、今世缘营收利润均保持个位数比例的负增长,其余企业营收和利润则呈现双位数以上的负增长。


毫无疑问,白酒行业已步入缩量周期。特别是行业进入成熟期后,高端化增量、全国化增量、人口红利增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增量均不复存在,留给行业的唯有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此次已披露的酒类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来看,营收增速分化、利润端向头部品牌聚焦等特征,进一步印证并延续了此前的判断,马太效应十分明显,行业结构性特征愈发清晰。


行业的深度调整加剧了分化,强者愈发强大,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产量191.6万千升,同比下降5.8%。中国酒业协会调研显示,酒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客户数、客单价、营业额和营业利润的减少比例较高,其中营业利润的负面情况最为突出,利润率降低的企业占比近六成,逾五成的企业营业额出现下滑,反映出终端动销乏力。


行业库存压力不断攀升


“禁酒令”与行业深度调整相互叠加,2025年酒业仍在震荡中前行,去库存仍是行业当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 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超 58.1% 的经销商库存呈现增加态势,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飙升至900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10%,存货量更是同比激增 25% 。其中,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和五粮液存货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分别为549.72亿元、190.75亿元、177.46亿元。



此外,为应对价格倒挂、恢复渠道信心,多家酒企在上半年采取“控货挺价”策略。五粮液、洋河股份、今世缘等企业相继发布停货通知,涵盖从千元高端产品到百元大众酒款。上半年,共有9家企业通过降低合同负债为渠道减压,以控量保价策略助力市场回暖。


基于行业现状,中国酒文化品牌研究院智库专家蔡学飞也对记者表达了相似观点,他建议困境中的酒企加速变革:首先,加速去库存与价格维稳,积极停货控量,稳定终端价格体系。其次,要加速产品低度化与年轻化转型。再次,要借助互联网,渠道融合与C端深耕,布局即时零售、社区团购及品鉴会,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最后,加快厂商协同与数字化赋能,联合经销商清库存,缓解市场压力。


低度化或成趋势,但市场反馈两极分化


面临着缩量竞争、价格下行、库存压力增大等问题,各种行业新的增量机会被不断挖掘,其中,低度白酒成为热门话题。


随着“Z世代”崛起并成为消费主流,低度白酒凭借其轻松易饮的特点,成为追求轻松饮酒人群的首选。在主流人群、新消费人群的推动下,众多低度白酒发展迅猛,五粮液、古井贡酒、舍得等近期纷纷推出低度白酒产品,希望通过更好的利口性吸引年轻群体。



然而,传统高度酒的重度用户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普遍认为“低度白酒就是加水降度”“低度白酒就是勾兑酒”“度数越低越难喝”。这些相似的声音,其实在江小白刚推向市场的时候就曾出现过。当时,江小白作为新兴的低度白酒品牌,试图打破传统白酒的刻板印象,却遭遇了传统消费者的质疑。


同时,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白酒的接受度仍然相对较低,他们更偏好低度酒饮。但有行业观察者认为,头部酒企不用过分焦虑这群用户未来不喝白酒,因为某种程度上,江小白已经为传统白酒做了多年的市场培育。当年江小白推出40 度清香型白酒,相较于传统的4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在一定程度上,江小白以较低的度数完成了 “白酒可以不辛辣、不高度” 的认知普及,消费者的选择也使得其在2019年实现了30亿的销售额。



该行业人士也谈到,目前,白酒在年轻人群中的渗透率提升依然是一个长期工程,低度白酒市场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长远来看,白酒产业是价值驱动的长周期产业。业内普遍认为,考虑到社会消费与行业周期,预计本轮白酒行业深度调整将持续至2026年下半年,2025年末或现初步触底信号。今年中秋、国庆旺季,名酒价格有机会触底反弹,叠加低度化新品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行业将呈现“U型”复苏,而非快速反弹。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2025白酒半年报业绩惨淡,营收普遍下降,低度化或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