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九’反‘扫荡’战役,要从235个无名烈士坟茔和一个有名烈士墓说起……”   


8月,作家柏川应邀到市图书馆参加“铭史励志文脉长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他捐赠了6册自己编写的《绝地突围四·二九》,丰富图书馆馆藏,还详细解读战役背景、激烈战况及深远意义,用鲜活史料和感人故事,带领现场读者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血脉。


而这,不过是柏川致力于弘扬衡水红色文化的一抹剪影。


柏川向衡水图书馆采访者讲述“四·二九反扫荡”经过


柏川本名刘子海,是当代作家、资深记者,退休前就职于衡水日报社。他在文学创作领域涉猎广泛,成果丰硕,涵盖杂文、报告文学、诗歌辞赋等多种体裁,出版有《大地采风录》《台城星火》等多部作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两部红色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五个一工程”奖,《绝地突围四·二九》为精校再版并入选河北省2023文学榜散文榜,均被改编为电影、戏曲等,影响广泛。  


“这两部红色著作,可以说是因缘际会,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柏川眼神悠远。书桌上,除了十几册著作,还有摞得高高的各类写作资料。  


自小学二年级,被老师夸赞造句“意境远、天赋高”起,柏川就有了一颗“尚文”之心;参军入党时,他也是战友们公认的“笔杆子”;退役后,几番辗转最终进入报社执笔从文。工作期间,柏川以热爱、坚持、毅力走出了一条不断“破格”的成功之路,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成为衡水日报社独当一面的“台柱子”。  


2004年,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热”持续升温,中共衡水市委适时部署了“以台城特支为契机,宣传红色旅游,发掘光荣传统”的工作任务。当被单位领导钦点担当此项任务时,具有深厚文字功底和求新态度的柏川语出惊人:“我搞一个中篇连载,怎么样?”无他,“将小事写大”是他的一贯追求。  


彼时,距接受李大钊委派的弓仲韬创建“两个第一”的历程,已经度过了80多年的岁月,许多知情者早已作古,弓仲韬本人也已于40年前溘然长逝,许多珍贵资料随着岁月湮灭。想生动再现当年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无异于大海捞针。


柏川“广撒网、深捞鱼、细烹调”,不仅足迹深入台城,更是三次远赴哈尔滨寻访弓仲韬后人,去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保定市委党史办、安平县台城村、安平县党史办等地广泛搜集资料,精心整理创作成篇。仅七天,三篇各1500字左右的稿件便创作完成。


2004年8月,中篇纪实文学《台城星火》在《衡水日报》连载,而后结集成书,也为2012年创作中篇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打下坚实基础。  


在柏川的细细寻访下,书中许多资料均为首次公布于众。“在数千里的辗转奔波中,我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弓仲韬在白色恐怖下开展革命斗争的记录、由著名画家古一舟绘制的弓仲韬画像……”柏川坦言,仅首次哈尔滨之行,就为《台城星火》的写作储备了丰富的“粮草辎重”。  


此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史料方面的空白,发掘了一些尘封的历史和失落的记忆,也为打造衡水红色旅游文化作出了有益尝试。  


一腔热血,自此燃烧不息。  


柏川采访102岁抗战老兵李林昌时留影


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柏川以记者的敏感和作家的良知,奔走于城乡,寻访已是垂暮之年的亲历者,搜集第一手资料,在《衡水日报》连载30多期而后结集成书《烽火硝烟四·二九》。自此,1942年冀南“四·二九”反“扫荡”中,冀南抗日军民在今故城县南部,用“小米加步枪”突破拥有飞机、大炮、汽车、坦克、装甲车的日军包围圈的一场鏖战,被挖掘、记录、弘扬。  


2022年夏,红色电影《浴血突围1942》开机,引发了关于“四·二九”反“扫荡”的热门话题,各方的关注、支持和协助也激发柏川再创作完成了《绝地突围四·二九》。对《烽火硝烟四·二九》架构进行了较大改动,增添了党史和军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以及新近发掘出的烈士遗骸情况,以史学的严谨、纪实与文学结合的笔法,全景式、多维度描绘出那场极为残酷悲壮的反“扫荡”突围战和其中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  


文字的力量,在于记录,在于传承。  


无可讳言,柏川的两部红色著作,在发掘尘封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地域文化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来,《台城星火》一书被改编成电影《台城1923》、河北梆子《火种》、评剧《台城星火》等戏剧影视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台城星火”一词被广为传颂,已经成为安平县乃至衡水市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柏川的退休生活,依旧一颗红心、笔耕不辍。  


他数次应邀参与活动,赠送、分享红色著作的创作故事,传承红色精神。2016年,在《河北日报》发表整版文章《弓仲韬点燃北方农运的星星之火》;2022年,撰写以寻找失踪80余年的抗日先烈刘振营牺牲地和埋葬处为背景的纪实散文《迟来的告慰》,创作纪实散文《谁指挥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当下,正忙于撰写以102岁抗战老兵李林昌为原型的纪实文学《老兵未凋零》……  


受邀主编《武官寨镇志》时,柏川也不忘在浩繁的史料中,挖掘出4位省级劳模、15名南下干部、13名革命烈士,填补了当地志书记载空白,在策划镇志内容上也创新性设置了“红色记忆”一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柏川的一部部著作里,镌刻的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丰碑,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修复工程。生于1952年的柏川用事实证明: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只于文字的厚度,而在人心深处的温度;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恰需这般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执着追寻。

   

如今,“台城星火终燎原,四·二九火种不绝”,而柏川作为执炬者依然在跋涉——以脚步不断寻找被时光掩埋的历史真相,以笔墨为下一个历史现场存档。这种始终“未完成”的姿态,恰是对红色文化基因的最生动诠释: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永恒的精神在每一个时代找到新的言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