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耍时膝盖擦破皮,结痂脱落后却留下暗红色硬结,半年未消退。雨后赤脚踩泥地,脚上出现硬币大小的“褐色瘢痕”,擦祛疤膏后反而更红更痒……这些看似普通的“外伤后遗症”,很可能是孢子丝菌病趁虚而入的结果。孢子丝菌平时潜伏在潮湿泥土、腐木、荆棘丛中,专挑皮肤外伤后“钻空子”,若误判为普通疤痕,可能延误治疗导致毁容,甚至还会引发全身感染。


  什么是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慢性真菌感染疾病。这种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尤其喜欢栖息在土壤、腐烂植物、苔藓中。它既能在环境中以菌丝形态生存,进入人体后又会变成酵母形态,因此被称为“双相真菌”。感染后,真菌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偶尔通过淋巴或血液扩散至全身,引发皮肤溃疡、肉芽肿甚至内脏损害。


  植物和动物都可能成为传播者


许多人以为,只有被植物刺伤才会感染孢子丝菌病,比如农民、园丁因接触带菌的玫瑰枝条患病,因此它也被称为“玫瑰园丁病”。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动物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如宠物(如猫、犬)的抓咬或唾液接触破损皮肤,也可能传播真菌。因此,养有宠物的家庭需警惕,若宠物出现皮肤伤口或异常脱毛,应及时就医。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孢子丝菌病属于“职业暴露风险病”,高危人群包括:(1)户外工作者:农民、园丁、花店员工、矿工等,因频繁接触土壤和植物,皮肤易被划伤;(2)宠物主人:被宠物抓咬后未及时处理伤口;(3)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后更易扩散。


  孢子丝菌病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感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类型:(1)皮肤固定型:真菌入侵处(如手、脸)出现红色硬结,逐渐溃烂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可能结痂。(2)淋巴管型:皮下结节沿淋巴管成串分布,形成“珍珠链”样皮损,多出现在手臂或腿部。(3)播散型:免疫力低下者中,真菌随血液扩散至骨骼、关节甚至脑部,引起发热、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


衡水皮肤病医院提醒:若患者有皮肤伤口久不愈合,并出现红色结节或溃疡,尤其有植物或动物接触史,应及时就医排查真菌感染。


作者:王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