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武强县周窝村退休教师周金香格外忙碌。又快到村民积分兑换的日子了,她忙着收集整理村民活动情况,并核算成相应的积分记到村民的“行为银行”账户上。


周金香口中的“积分”,指的是武强县推行的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模式。近年来,周窝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新模式,让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形成价值共振,以志愿服务“小积分”破解乡村治理“大课题”。


“2分兑一袋盐,20分兑一壶酱油,50分兑一袋卫生纸,200分兑一桶油……”提起村里的“积分超市”,大家对各项积分兑换价目一清二楚。数字背后,是村里制定的近30项量化标准,涵盖环境整治、乡风文明、荣誉奖励等三大类。



周窝村的积分很具本村特色。周金香介绍,村里积分制管理的主体为常住(一年居住9个月以上)周窝村的一般家庭户。积分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定期评比项目,内容为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相关居民日常行为规范,只要做到这部分就可以拿到50分基础分;第二块为偶然性积分,主要包括村民获得的荣誉及志愿服务类项目,这部分也是村民可以灵活自主安排多挣积分的项目;第三块为处罚扣分项目,对危害国家、危害集体的负面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如有发生,该户当季度积分清零。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按照每半年一评比一奖励要求,由网格员根据评价表定期对各家庭户积分项目进行检查,并申请获得日常偶然性积分,每月1日至5日对上月检查结果进行一次统计录入;每半年对评分结果在村委会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3天,公示无异议后,积分制管理审核委员会对各户进行排名并兑现奖惩。


村委会公开栏里,积分标准清晰明了:帮助照顾孤寡老人加2分,拾金不昧加1分,孩子考上了985高等院校加3分,家庭成员及家庭户获评县级荣誉加3分……年终时,积分高的家庭还能被评为“星级文明户”。  


为了让积分“看得见、摸得着”,村里设立了“积分超市”,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米面油、洗衣液、文具等生活用品。“以前觉得志愿服务是‘白干活’,现在有了积分,干劲儿可足了!”周窝村村民周大爷说。他去年因积极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累计积分超过200分,兑换了食用油和卫生纸。


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相结合既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又切实改善了人居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乡村风气。“过去义务劳动主要靠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现在大家都争着参与,村容村貌时刻保持着干净整洁,乡风民风更加醇厚。”周窝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学介绍。


从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从矛盾调解到公益服务,周窝村的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模式让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乡村治理焕发新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治理”,“小积分”正汇聚成周窝乡村振兴的“大能量”。


通讯员 郭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