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4月30日拍摄的中国星网总部大厦。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解丽达、康晓博)近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中国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从北京迁移至雄安新区的登记,成为今年首批从北京迁移至雄安的央企二级公司之一。


据悉,该公司落户雄安后,将通过“总部+研发+场景”的协同模式,导入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等多项核心技术,带动上下游科技企业集聚,为雄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解决方案。


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8年来,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紧紧牵住承接疏解“牛鼻子”,雄安新区坚持一切工作服务疏解、配套疏解、支撑疏解,压茬推进标志性疏解项目落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央企在雄安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超过300家,并开始呈现出链式、集群式疏解的新特征,进一步激活雄安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早期落户的央企主要参与新区的各项工程建设,随着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疏解央企开始向多业务链条聚集。”雄安新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疏解清单内央企外,一批央企采用市场化疏解方式主动到新区布局创新业务板块,其中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中国联通雄安科技创新产业园(一期)、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进入装修收尾及验收阶段。”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李国安介绍。


2024年10月14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星网”)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这是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依托中国星网等行业龙头企业,雄安新区谋划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商业卫星智造、空天飞行器4大赛道,打造7个细分领域并跑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


一家央企,引来一条产业链。随着中国星网总部落地建设,多家卫星互联网上下游企业和创新平台纷纷奔赴雄安,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等58家空天信息企业注册落地,形成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


4月18日,由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与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商业卫星供应链企业雄安行活动举行。10余家商业卫星上下游企业汇聚一堂,探讨卫星制造、载荷研发、数据应用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话题。


作为国内具备星箭协同能力的卫星组网解决方案商,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擎科技”)今年初正式落户雄安科学园。它是随着中国星网的落户而主动疏解到雄安的一家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企业。


“我们来到雄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鸿擎科技总经理史耀中说,中国星网带动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落户雄安,使创新要素更加丰富,应用场景更加多元,这让他们坚信公司在雄安一定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奔赴雄安的路径,是以片区综合开发引领的集群式疏解:2022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举办了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宣布旗下多家企业将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将聚焦基建投资、智能建造、勘察设计和高端制造等核心产业,制定了“1+6+N”产业集群导入方案。


截至目前,中国中铁在雄安已经设立了区域总部,成立了中铁(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有16家三级子公司、17家分公司落户雄安。此外,中国中铁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雄安研究基地)、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雄安分站等科研机构也已在雄安布局。中国中铁产业集群涵盖了工程施工、技术服务、装配式建筑、高端制造设备数字化、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桥梁设计研发等领域。


4月21日,走进中铁雄安科创中心项目现场,30栋住宅楼以及3个产业地块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机构租赁3个地块13栋楼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住宅楼即将封顶,产业地块计划6月底封顶,年底交付使用。”该项目总工程师岳建忠介绍。


“中铁雄安科创中心是中国中铁产业集群入驻新区的总部基地,是集群式疏解、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承载地。中国中铁将全产业链协同,与疏解院校、科研、金融等机构广泛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雄安新区创新要素集聚与成果转化。”中国中铁雄安区域总部综合部副部长郭跃峰介绍。


“链式疏解、集群式疏解的出现,正在持续夯实雄安的产业根基。”李国安表示,以往疏解企业来到雄安多属于物理空间上的转移,而现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生态迁移”正在成为主流。今后,他们将在承接疏解方式和路径上不断创新,统筹做好各类要素保障,激发高质量疏解发展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承接疏解质效上台阶。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