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艺术种子,在波罗的海岸绽放异彩。2025年10月11日,由濮存昕导演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排的藏语版《哈姆雷特》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成功演出。这是西藏首个赴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的代表团,也是西藏话剧团自1962年成立以来,首次迈出国门的里程碑事件。
藏语莎翁经典,跨文化对话的创新尝试
10月9日,西藏话剧团的成员便已抵达圣彼得堡,他们直奔剧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古老的穹顶下,藏语台词与俄语提示交错回响。
11日演出当晚,剧场座无虚席。当饰演哈姆雷特的演员顿珠次仁用藏语吟诵“生存还是毁灭”这一经典台词时,饱满的声腔穿透语言壁垒,莎翁笔下的人物与西藏文化的气质相融合,赢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奥菲利亚落水场景中,蓝色哈达模拟的河流与藏族吟唱相融,营造出跨越文化的诗意画面。
藏语版《哈姆雷特》的创新不仅在于语言载体。该版本对莎翁原著进行了两处关键解构:一是将掘墓人与哈姆雷特探讨生死的戏拆分四段作为幕间戏,形成“时空多立体”的叙事结构;二是在结尾处设计哈姆雷特临终前寻找手稿、念出“生存还是毁灭”。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在观看后表示,今天能来观看来自中国西藏的哈姆雷特,我们特别高兴,这不仅是一个世界文化艺术的佳作,更富有很多西藏文化的特色。藏语非常好听,我们真的深受感动,西藏话剧团的艺术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欢迎常来圣彼得堡。
据介绍,藏语版《哈姆雷特》的创排源自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首届西藏表演本科班的毕业大戏。该部大戏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亲自担任导演,这是他首次执导藏族班学生演绎莎士比亚经典。
“他们因为有草原有雪山、有藏族文化的养育,可能性情更真率,能量更大一些。我们第一次听到藏语版的台词演绎莎士比亚剧的时候,心里真的很激动。”濮存昕表示。
从拉萨到圣彼得堡,西藏话剧的国际化飞跃
这次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大力支持,以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名义组织的话剧团出访极具意义。从拉萨到圣彼得堡,藏语《哈姆雷特》的旅程见证了西藏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此次赴俄演出,不仅是西藏文化“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深度对话。
西藏话剧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962年。当时,上海戏剧学院第一届藏族话剧表演班的毕业剧目《文成公主》轰动首都剧坛。六十多年来,西藏话剧团从无到有、茁壮成长,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用汉藏双语创作和演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西藏话剧团团长普布次仁表示:“话剧团从62年成立到现在,可以说是第一次走出了国门,这也标志着我们西藏的话剧艺术和国际上的话剧艺术形成了合作和交流,也为今后本地话剧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次赴俄演出,对剧团今后的艺术创作、交流演出、培养人才,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西藏话剧团基本形成了舞台话剧、小戏小品、影视剧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每年创作大量贴近群众、贴近民心的优秀舞台文艺作品。其中,话剧《八廓街北院》等原创作品连演多场,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文化桥梁,中俄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西藏话剧团此次赴俄演出,恰逢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重要时刻。这场艺术盛宴成为中俄人文交流的一项亮点事件,以文化为纽带,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著名钢琴家孔祥东曾在观看藏族学生演出后感慨:“他们的脸庞、呼出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对艺术的追随,就和没有国界之分的艺术一样,这些演员属于世界。”这种超越国界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
藏族演员们通过戏剧懂得了感恩。此次国际巡演,他们怀着感恩之心,将西藏文化带给世界观众。
“藏族语言能够诠释世界,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拥有这份担当。”濮存昕导演的评价点明了这次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藏语《哈姆雷特》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功,正逐步推动西藏文化建设从高原走向世界。未来,随着更多西藏文化精品的创作与传播,雪域高原的艺术之花必将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牟玉珍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藏语版《哈姆雷特》亮相圣彼得堡 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