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曾被视为一种生活智慧,是指在繁琐事务中抓大放小,减少不必要的操劳。但当下,不少人对“懒”的理解有了偏差,奉行“生命在于静止”的理念,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刘更生特别提醒道:“长寿的人没有懒的。”


不少病是“懒”出来的


过去,在田间地头,农民弯腰耕种、挥汗收割,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在工厂车间,工人操作机器、组装零件、搬运重物,手脚经常一刻不停;回到家后,肩挑手提、操持家务更是常态……如今,随着播种机、收割机、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的迭代,劳动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公共交通、私家车的普及,挤占了步行、骑行的机会;智能家电也包揽了洗碗、扫地、烘干(晾晒)等琐碎家务……生活愈加便捷,很多事无需亲力亲为,活动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人们好像也变懒了。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累计每天静坐时间为8.8小时,轻度体力活动时间为5.7小时,中重度体力活动时间仅10.4分钟,无论是被迫的长时间伏案,还是主动沉溺于电子世界,大多数国人一半以上的清醒时间都在坐着。刘更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曾经的“筋骨之劳”已演变为“指尖劳动”,国人的生活整体趋于静态。在这种转变下,“懒”不再只是一种状态,而是衍生为一种“时代病”,引发了一场关于健康的连锁危机。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刊发的研究证实,相比于每天坐姿时间低于9.3小时者,超过11.6小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7%,即便运动也难以完全消除久坐带来的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子,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气象医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天晨表示,长期久坐少动,骨骼系统受到的危害首当其冲,脊柱、骨盆区域的负荷增大,显著增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次,长期锻炼不足,全身肌肉过于松弛,力量逐渐减弱,肠胃蠕动和血液循环速度也会减慢,更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再次,机体平衡能力、稳定性下降,跌倒和受伤风险增加;代谢变缓、能量消耗减少,易堆积脂肪引发肥胖,肥胖又是动脉粥样硬化、“三高”等众多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说,不少疾病皆由“懒”生。


长寿的老人都勤快


反观长寿老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名誉会长张韬玉说,即使他们存在生活习惯、饮食上的偏好和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勤快。这份勤快并非单纯的身体忙碌或高强度运动,总结起来可概括为“四勤”。


腿勤走,强肌固本。《英格兰运动医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40岁后,日常活动量极少的人群,每日步行时长增加至111.2分钟,整体寿命有望延长近10.9年。张韬玉表示,肌肉有“生命发动机”的称号,是能量消耗主战场、关节骨骼稳定器,堪称机体的“第二心脏”,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步行,尤其是快走,可调动全身体积最大、力量最足的下肢肌群。可以说,只要迈开双腿就能激活下肢肌群,如果步幅大、速度快、踮起脚尖,对肌肉的刺激更强烈,不仅能加大能量消耗,避免肥胖,还可以促进远端血液回流至心脏。


手勤练,健脑释压。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曾发现,从事手工等活动的70岁以上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痴呆症的风险更低。张韬玉表示,常说“十指连心”,更确切的是“十指连脑”,无论是书写、编织、折纸等精细动作,还是拉弹力带等抗阻训练,都能刺激大脑皮层,提高神经的敏感度和控制力,使大脑更灵活,而且“脑灵手更巧”。国际期刊《生命》杂志曾发表的综述发现,手写可激活广泛神经回路,刺激内啡肽分泌,从而缓解压力,产生幸福感。


嘴勤张,启智养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都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更长寿,全因死亡率可降低约10%,总体生存时间也更长。张韬玉介绍,常社交可增加交流频率,不仅能活络面部肌肉,期间的倾听和表达还可提升大脑理解、传递信息的能力,使思维更敏捷、语言更流畅,进一步促进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高天晨补充道,“嘴勤张”体现在饮食中,主要是“细嚼慢咽”,保证牙齿充分研磨食物,从而激活唾液淀粉酶,率先将食物消化、润滑,并给胃肠足够的反应时间,可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脑勤思,怡情抗衰。《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显示,保持好奇心,多接触新鲜事物是百岁老人的显著特征之一。大脑是机体的“总指挥官”,不用就会“生锈”,思考是保持大脑活力的“体操”。在刘更生看来,人到老年,勤思考并不是要去钻研难题,关键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比如坚持阅读、学习新乐器和新知识等,尤需避免长时间刷无需“过脑”的短视频。研究发现,沉迷短视频可能改变大脑结构,使注意力不集中、大脑处理速度变慢,还会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增加抑郁、焦虑风险。


少静多动有策略


中医强调“形劳而不疲”的运动观,“少动少耗”是长寿之道。但刘更生说,这里的“少动”不是消极的静止,而是讲究尊重身体的节奏、适度活动,不盲目挑战极限。然而在快节奏生活中,不少人因“没时间”“太累”等原因,难以迈出第一步。专家们建议,打破这一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日常活动碎片化。建议每周进行5次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结合每周2~3次抗阻训练(如深蹲、弹力带训练、提踵),每次20~30分钟。比起专门抽出一大块时间运动,化整为零的锻炼相对简单,容易让人付诸行动。比如,20层以内的上楼不坐电梯,选择爬楼梯;饭后散步10~20分钟;每坐30分钟就起身活动1分钟(如靠墙静蹲、提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提前1~2站下车,步行前往目的地。


运动强度递进化。平时鲜少运动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不仅受伤风险高,还容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建议从散步这一简单项目先养成习惯,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速度、步幅、时长;而且随着机体逐渐适应,可能会自发想要提高强度,开始尝试慢跑、骑行、力量训练等。需注意的是,老年人的体力有所衰减,更适合太极拳、八段锦等相对柔和的运动。


场景形式社群化。参加羽毛球、乒乓球俱乐部,或组建健身群等,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鼓励、彼此监督中,更能让人长期坚持下去。除了结伴运动外,“手工社交”这类非言语协作,可避开社交焦虑的常见触发点,虽然互不打扰,但彼此仍在相互陪伴。 刘更生提醒,“静过则废,动过则损”,勤快也不能过度。比如,有些人白天久坐,特意在晚间进行高强度运动,因与睡觉时间相隔太短,机体过于兴奋,难以入睡,生物钟被打乱,长此以往反而是对健康的损耗;也有人已经十分疲惫、气喘吁吁、肌肉酸痛、乏力,仍咬牙坚持,反而会增加运动损伤风险,得不偿失。


编辑:刘燕

来源:生命时报
原标题:长寿的人没有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