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当悠扬的琵琶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而那动人的音符背后,是无数匠人的心血凝聚。在衡水市武邑县邢云齐村,有这样一位执着的手艺人邢瑞哲,二十二载如一日,在一方小小的院落里,雕琢着琵琶制作工艺,让这项技艺绽放出非遗的独特光芒。





近日,记者踏入邢瑞哲那充满木香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了一个琵琶的世界。一把把制作精美的琵琶整齐排列,像是等待奏响华彩乐章的乐手。操作台前,40岁的邢瑞哲正全神贯注的手拿刨子刨面板,他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执着,手中的工具在板材上来回穿梭,每一个动作都显露着岁月沉淀的熟练。



屋内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凿子、锤子、锉刀……这些工具是邢瑞哲的“亲密战友”,也是他雕琢技艺的“秘密武器”。说起这些工具,平日里不善言辞的邢瑞哲瞬间打开了话匣子:“有很多工具从开始做琵琶一直用到现在,这个锉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还有那个,它们都见证了我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每一件工具在他眼中,都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故事。


2003年,为了生计,邢瑞哲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北京学习制作琵琶的道路。在那漫长的六年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琵琶制作的知识与技巧,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日复一日地练习,手上磨出了茧,心中却满是对这门技艺的热爱。2009年,学有所成的他带着梦想回到衡水,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琵琶制作之旅。“一开始只是想掌握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可没想到,越做越喜欢,这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不下了。”邢瑞哲感慨地说。




琵琶制作,工序繁杂,步骤零散,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选材、打形、凿堂、修形、风干、找平、上泡桐板、装琴头、上山头、上相、光背板、打磨喷漆、排品、抛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缺一不可。邢瑞哲介绍道:“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就拿选材来说,一般做乐器都会选择硬木质的材料,这样做出来的音质才好。”琵琶背板多选用红花梨木、红酸枝木、紫檀木、老红木等,这些木材木质密度高,能为琵琶带来醇厚的音色;而面板则以梧桐木,尤其是泡桐为最佳选择,其木质较松、木纹顺直、传声迅速,能让琵琶的声音清脆明亮。




制作一把上好的琵琶,不仅工序繁杂,时间更是漫长。“原料加上风干晾晒两年多,才能做成一把琵琶。”邢瑞哲拿起一块背板料子,向记者展示着,“风干的过程中琵琶有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风干之前要进行一轮打形、修形,风干后还要再进行一遍找平,一遍遍的修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琵琶中,每一道工序都是邢瑞哲与琵琶的深度对话,他用双手赋予木材灵魂,让它们在岁月的打磨下,成为能弹奏出美妙旋律的乐器。


如今,邢瑞哲制作的琵琶通过网络销售,发往全国各地。“每年能售出一百把左右,价格成千到上万不等,买主一般都是教琵琶的老师,或者是他们给学生订货。”这些琵琶,带着武邑乡村的质朴与匠人的温度,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教室里奏响动人的旋律。


在别人眼中,邢瑞哲的生活单调枯燥,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有时一待就是十二三个小时,与木材、工具为伴。但他却乐在其中,二十二年如一日地投身这门技艺,不断地钻研精进。他制作的琵琶主要为“如意头琴”和“凤尾头琴”两大系列,选用上好的红木、紫檀、花梨制作,具有木质密度高、传音快、导音好的特点,深受市场青睐,主要销往江苏、山东等10余个省、市和地区。


如今,邢瑞哲的努力与坚持得到了认可,他的琵琶制作技艺如今已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是对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鼓励。邢瑞哲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表示:“我会继续坚守下去,把这门技艺传承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琵琶制作,让武邑的非遗琵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