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各地抢抓农时、追肥浇水,为今年收成打好基础。从古老的粪肥、土肥、绿肥、土炕积肥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化肥大量应用,再到现在有机肥、生物肥成为主流,《衡水日报》记录下这片土地几十年来农业用肥的变迁史,书写着耕耘者的勤劳与智慧,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衡水设施农业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为粮食的“粮食”,农业用肥对保障中国人的“饭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过去农家千方百计积肥壮田,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化肥让亩产不过百的“卫生田”成了吨粮田,再到现在的测土配方施肥,提倡绿色、有机、生态,衡水农民用六十载春秋完成了对土地的深情反哺。如今,当AI模型化身“数字农艺师”、为每寸土地开具精准“营养处方”时,我们看见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焕发新生。
“拾粪筐”——土里刨食的生存智慧
老汉去赶集,
咧嘴笑眯眯。
替东耀捎把镐,
给队里选张犁;
……
处处留神,
件件看个仔细。
哈,这个玩艺儿合心意,
一只荆条粪筐,留给自己。
(选自1962年12月1日《衡水群众报》4版《赶集》)
在老一辈衡水人的记忆里,荆条粪筐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物件之一。以前很多农民有早起上街拾粪的习惯,背上荆条筐,拿个小粪铲,捡拾牲畜遗留在路上的粪便,收集起来运到地里肥田——那时候粪比粮还“金贵”,谁家要能多攒两车肥,来年麦子就能多收半斗。
地处有名的贫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遍布白霜的盐碱地曾让衡水人民头疼且无奈。“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巴”的民谣,道出了这个曾经的“全国十二个穷区之一”的生存困境。1965年6月2日《衡水群众报》一版消息《西挡柏抓紧时机精选麦种》提到:“阜城县杨庙公社西挡柏大队……自力更生选育小麦良种,从一九六二年起,年年培育,年年选拔,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一九六一年平均亩产八十三斤,而一九六四年平均亩产一百二十六斤。”在当时,亩产过百斤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收成。
要改变瘠薄的土壤状况,得先“养地”,所谓“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然而,由于产量低、收成少,人尚且挨饿受饥,哪来饲料喂猪养鸡?光凭社队牲口圈里的几车粪肯定不够。
为提高作物产量,衡水全民打响了“积肥战”。粪肥、土肥、绿肥,土炕积肥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当年的老报纸上。社员们用尽一切办法收集人畜粪便、炉灶草灰,甚至拆墙换炕,只为给土地增添一点养分。为鼓励社员多积肥,领导带头,下乡时自行车上都带着粪筐,县长也不例外,路上拾了粪,进哪村就倒在哪村的粪堆上。
农民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挖坑泥、扫场边、牲口粪回圈、拾粪、换老隔山墙等肥源来路,其中拆墙换炕又是最能出肥的好方法。《衡水日报》1974年10月29日3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写道:“三天时间,全大队拆炕六十条,换锅灶一百多个,换老山墙六十多道,清鸡粪一万多斤,及时追到了地里,保证了今年秋季农业大丰收。”
就是靠着这一筐粪、一堵墙、一条炕、一圈肥的积累,衡水人用最土的办法土里刨食,从老天爷手里“抢”饭吃。如今,在这片脱胎换骨的土地上,冬小麦亩产早已突破400公斤,而那些曾经满载希望的粪筐,正静静躺在博物馆里,向人们讲述着“无中生有”的生存智慧。
1981年10月31日《衡水日报》
“尿素袋”——“卫生田”里庆丰收
1981年秋,武邑县韩庄公社鲍辛村大队社员鲍洪纪站在自家棉田里,望着肥嘟嘟的棉桃脸上乐开了花。当年开春,他承包了队里一亩四分地。因为是块多年没施过肥的“卫生田”,种棉花前,他施了七车粗肥,浇了底墒水,还分期追施了化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果,头喷花一开,银花万朵,一次采摘了一百斤籽棉(1981年10月31日《衡水日报》2版)。
新中国成立前,衡水的农田基本没施用过化肥,这里的第一座小氮肥厂建于1968年。次年,年产合成氨3000吨的衡水地区第二化肥厂投产。化肥施用相对简单、见效又快,农民们在倚重农家肥的同时,逐渐把目光投向化肥。改革开放后,渐渐富裕起来的衡水农民开始加大农业投入,尝到更多“甜头”——用当时故城县张庄大队干部的话说:“种庄稼还是‘白面面’(指化肥)顶事。”
观念破冰带来施肥革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化肥进入普及应用阶段,常见的尿素袋几乎成了化肥的“代名词”。衡水各县市区小化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用成套设备都是自行设计、制造,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附近农村。资料显示,1980年1月,全区化肥行业工厂达到20余家;1988年,衡水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5万吨。化肥施用有“窍门”。上世纪80年代的《衡水日报》经常刊发科普文章,有针对性地介绍化肥性质及施用方法,如何管理、如何鉴别……衡水土壤严重缺磷,氮磷比例失调是带普遍性的大问题,1981年9月10日,我们的报纸开办“磷肥知识讲座”专栏,指导农民混合施用氮肥和磷肥,科学增加土壤肥力。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农作物产量猛涨。靠着化肥的“威力”,衡水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1989年9月23日《衡水日报》1版《五谷香里说丰年》写道:近十年来,我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粮食消费品种由过去的“一麦三粗”改为“三麦一粗”。1988年城乡社会粮食占有总量达291284万斤,人均占有量为796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合成氨到尿素再到磷肥,随着上世纪90年代复合肥磷酸二铵的面世,化肥品种日渐增加;进入新世纪后,液体肥、水溶性肥、专用肥花样繁多,化肥施用量逐年加大。
斗转星移之间,种田仰仗化肥,已经成为农民的普遍习惯。
1989年9月23日《衡水日报》
“定制餐”——生态农业沃土养地
3月清晨的薄雾中,武邑县清凉店镇的麦田泛着油亮的光泽。种植大户赵建广弯腰抓起一把泥土,轻轻摩挲着,黑褐色的土粒从指缝间簌簌落下,散发出淡淡的草木香。“早些年种田化肥当家,现在是有机肥‘唱主角’。以前这地硬得能硌脚,现在蚯蚓都回来了。”这是衡水大地正在发生的革命——从保产增收向沃土养地的历史性转身。
进入新世纪,衡水农业生产迎来了新挑战。化肥虽然提高了产量,但其过量使用也带来了土壤酸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土壤板结日渐严重。“就像给病人打强心针,连续三十年使用化肥,让我们的土地得了‘代谢综合征’。”衡水学院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农业和生态环保领域研究的魏淑珍教授“一针见血”。
从原来的单纯比多(产量)到现在的综合比少(用水、用药),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测土配方施肥……衡水开启了土地“减肥增效”新篇章:故城红小豆坚持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02年10月21日《衡水日报》2版);景县农技人员采集检测全县所有乡镇1万多个土样,坚持每年更新3000多个,检测结果及时上传,农户可在网上定制专用肥料(2023年2月22日A2版);冀州区徐家庄乡西午村的科芯(衡水)生态智慧农场利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让番茄也拥有了“私人定制”营养师,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2024年12月28日4版)……2020年,衡水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零增长。如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了42%。
当传统农人的“手感”转化为现代科技的“算力”,农业生产就进入一个新的维度。从碳酸氢铵到生物菌剂,从氨水罐到智能云平台,衡水人用六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农业生产的华丽转身。在粮仓充盈的今天,那些重获生机的土地正讲述着新的生存智慧——最先进的农业,永远建立在对土地的敬畏之上。
2002年10月21日《衡水日报》
记者手记
从粪肥到化肥,再到有机肥,衡水农业用肥的变迁,是一部技术进步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史。六十多年来,衡水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将贫瘠的盐碱地改造成了肥沃的良田,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
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衡水农业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而每一粒粮食,都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如老农们的新谚语:“地是有记性的,你待它好,它必不负你。”
2024年12月28日《衡水日报》
检测土样
配方肥装车发货
农用无人机
智能水肥喷灌系统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