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港中大(深圳)金融EMBA师生走进全球协作机器人领军企业——越疆科技。当机械臂以±0.02毫米的精度在芯片上篆刻,AI视觉系统从千万级数据中预判供应链风险,本次企业参访已超越技术观摩,成为一堂关于“硬科技长征”的沉浸式战略课。
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从人机协作到中国智造的标准输出,我们以企业家视角追问:当AI重构生产要素,全球化竞争的逻辑正发生何种质变?
一场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硬科技长征”
越疆科技的故事始于2015年,一群来自山东大学的工程师,因深受实验室重复性工作之苦,决心用协作机器人解放人力。
从首款桌面级机械臂的问世,到如今全球出货量超8万台、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中国第一,他们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越疆机器人已在汽车、3C电子、锂电、新零售、农业等超15个行业,200多个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4年12月23日,越疆科技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上市第一股。越疆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及联席公司秘书王勇先生为我们分享了三个核心启示:
1. 技术深耕需“以终为始”
企业的发展需要始终聚焦“人机协作”的本质需求,而非盲目追逐风口。例如,针对工业场景的精度痛点,越疆实现了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0.02毫米,达到国际顶尖水平;针对教育领域,Magician系列机器人将STEAM学习转化为具象化操作,累计服务全球超6000所学校。
2. 全球化布局需“先难后易”
越疆成立初期便选择直面国际竞争,出口连续七年位居中国第一,海外收入占比达53.8%。这背后是技术标准与本地化运营的双重突破——从通过欧盟CE认证到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AI算法,以“硬实力”打破市场壁垒。
3. 创新需“长期主义”
越疆每年将营收的24.6%投入研发,这种坚持源于对趋势的判断:协作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3.8%,而AI技术的融合将加速产业爆发。
AI与机器人时代需要企业家重构竞争逻辑
在越疆看来,AI不是替代人类的工具,而是拓展人类能力的“外延神经”。这一认知催生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战略思考——从“效率革命”已转变为“价值革命”,AI赋予了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例如,越疆X-Trainer平台通过模仿学习,仅训练2小时即可让机器人完成复杂动作。
金融EMBA学生作为优秀企业家代表,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将AI从降本工具升级为价值创造引擎,如何挖掘新兴科技与场景适配的新亮点。
王勇先生以深圳宝安机场为例,呼吁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产业痛点。在深圳宝安机场航站楼内,旅客代步机器人、行李运输机器人均已在测试进程。
今年春运期间,华为泊车代驾全球首个机场商用试点落户深圳宝安机场,这项服务可以帮助旅客节省步行和寻找车位的时间,提供更舒适的智能出行体验。
目前,越疆与比亚迪、富士康的合作表明,机器人嵌入产业生态是必经之路。在汽车制造中,双臂机器人可同步完成焊接与质检,将产线效率提升40%。未来,企业竞争将演变为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
未来十年是中国智造的“人机协同”时代
站在2025年的节点,越疆正以“人机协同”的设想逐步定义未来。 新一代机器人将整合视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甚至实现直膝行走。越疆科技最新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其情境理解能力已接近人类助理水平。
协作机器人正在逐步实现从工厂到家庭的场景渗透。机器人正进入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长尾市场。例如,双臂咖啡机器人已在全球500家门店落地,单杯制作时间压缩至2分钟。
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28年占全球40%。越疆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标杆,这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联动。
本次金融EMBA名企行活动搭建了越疆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交流合作通路,将学术前沿转化为产业动能。
越疆科技的成长,印证了一句话:“方向可以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在AI与机器人重塑商业规则的时代,愿港中大(深圳)金融EMBA同学们以技术为舟,以生态为桨,在全球化蓝海中开辟属于中国智造的新航路。发展的路越走越宽,只因创新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港中大(深圳)金融EMBA副主任彭尧博士为王勇先生赠送大学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