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何能化身农技专家?


12月6日,记者来到衡水市冀州区“庄稼医生”王玉根的家中探寻答案,只见桌子上摆着一个厚厚的大相册,里面是各种报纸、证书和老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非常热爱农业,想为农民们做点事儿。”王玉根的这份“热爱”,一坚持就是近40年。他的人生经历,是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农民奋斗不息的缩影。


王玉根,冀州区周村镇人。1984年,他时任李张周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发现农民们种植技术匮乏,所用种子老化、化肥单一而且对新农资接受度很低。”王玉根介绍,那时的农业生产,农民还大多沿袭旧的劳作模式,劳作强度大且收入低。


一番调查研究之后,王玉根在周村镇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农技站,为农民开展农技培训、田间技术指导,引导和带动农民调优结构、改良品种。


刚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阻碍——农民们并不接受这种“新路数”。“我得先让自己变成专业人,农户才能信任咱。”为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学历不高的王玉根报名参加了省农广校培训班,学起了专业的农技知识。多年的摸索,坚持不懈地学习再加上农技人员的帮助,几年下来他已成为行家里手。


王玉根每年得有200多天的时间忙在田间,查看庄稼长势、诊断病虫害、推广农技知识,发现作物“病情”就亲自指导且免费送药,结果“疗效”显著。每年他都会为近万户农民提供种子、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服务,与农民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及时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户。


“久而久之,大家尝到了科学种田、节本增效的实惠,都纷纷开始重视农技,遇到问题也会专门来寻我,还给我封了个‘庄稼医生’的头衔嘞!”说起这段经历,王玉根神情自豪。


闯过一道关,又遇一险滩。“大家伙儿积极性确实都提高了,但技术却跟不上了。”王玉根介绍,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农户们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农技站能提供的技术有限,急需新知识、新技术的支撑。


这时,本身就爱读书看报的王玉根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创建学习渠道,让农民们自己学知识,从而实现科学种田。


于是,他就自费购买农技图书、订阅科技报纸,免费向群众发放;创建冀州农民网,鼓励群众上网学习;还购买棉花、辣椒、玉米等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光盘,遇到群众多的时候就播放,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技术。


在他的不断引导下,周村镇约有100个科技示范户搞起了无公害辣椒示范种植,从示范配方到科学施用无公害农药,全部按科技光盘指导进行,辣椒产量逐年增长,农民收入也是节节攀高。


为了不断更新农技知识,王玉根坚持不懈“走出去”,不仅到河北、山西等地“取经”,还连续两年到中国农科院培训学习;同时坚持“引进来”,把“国字号”专家请回家乡手把手给群众作指导。“我们不仅与省农科院合作,还请到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及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来分别指导无公害辣椒种植技术和种子培育研究。”这些年来,王玉根在农业技术“引进来”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有了新技术,又想着要有新研究。”正说着,王老先生拿出了一摞国家专利证书和文件。


“经过十多年的对比试验,我们研发出了辣椒专用肥。”王老先生介绍,经专业检测,这种专用肥与农民习惯性施肥相比,每亩可增产干辣椒100公斤,增产达40%;与其他复混肥相比,亩增产干辣椒25公斤,增产率10%,且抗病虫害效果明显。他还发明了一字型农药喷头和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播种机。这种播种机集喷药、播种、铺膜、覆土于一体,每亩能节省成本200元,还能增产8%,且可广泛用于花生、辣椒、棉花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中。


2023年,周村镇各村开始种植冀州天鹰椒。经过专业部门的检测,与来自贵州、重庆、河南、湖北等八个省市的主要辣椒产区的产品相比,冀州天鹰椒在铁、维生素C、蛋白质、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多酚类化合物及氨基酸这七个关键指标上,有六项含量居首位,仅有一项稍逊于重庆同类产品。此外,未检出农药残留,确保了其食用的安全性。


今年九月,以王玉根创建的衡农辣椒专业合作社和冀州辣椒协会以及区农业农村局、区供销社为主要起草单位编写的衡水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冀州天鹰椒》经批准发布实施。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位农技专家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明年,我还计划干三件大事——农业种植讲课、辣椒种植展览、农业农村相关报刊投稿。”这位年近耄耋的老先生戴上眼镜,打开电脑,说起明年的计划,眼睛炯炯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