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


张玲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教师,现任数学教研室主任,衡水市骨干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所教的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先后获得衡水市教学展评优质课一等奖、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


我们十三中人都有一个职业信仰:要做一束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沓沓的作业本为他们的青春无数次开方;也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我认为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20年的教学生涯,是不断学习进步的20年,是潜心研究自我成长的20年。在个人学习中,我一直追随着我们十三中校党委书记白祥友的脚步,以激潜教育为理念,积极借助十三中的平台与众多名家交流学习,在教育教学、与学生沟通等各个方面逐步成长、成熟。

  

2021年,接手高三毕业班,我就注意到了班里的同学小张。他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上课也很少说话,每天只是默默听讲,非常认真。有一天我给学生们讲了最新的高考压轴题,我提问到了他,他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说:“我不会。”我感觉到了他的异样,不想让他难堪,于是请他坐好继续听课。校党委书记白祥友曾说过:不在解决问题中进步,就在回避问题中出局。我当时想,一定要把这个孩子的问题解决好。下课后我找他聊天,看他是否适应我的课堂节奏。小张说:“老师,您讲得特别好,就是因为我自己反应慢,数学不太好,不喜欢被提问。”我告诉他说:“老师提问你是因为看到了你听课很认真,学习很努力,说明你是一个很上进的孩子,老师想再推你一把,把你推向更高的高度。”

  

刚开始,不太擅长沟通的小张对此好像有些不以为然。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张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虽然他很聪明,遇到问题他的反应也很快,但是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知识网络不成体系。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契机,从认知角度改变他,让他变得更加优秀。

  

很幸运,这个契机很快就来了。学校为了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复习,决定开晚上第四节自习课 (以下简称晚四)。晚四对于每一个高三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学习时间更加充裕,不用再担心写不完作业等问题。与此同时也要比整个白天更拼才行,毅力不足者很容易撑不住。很显然,小张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那天晚上第三节自习下课,他来找我问问题,我逐一解答之后又聊了他对自愿延长学习时间的看法,他很认同学校的做法,并下定决心在高考冲刺的这段时间里要全力以赴。我告诉他:“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十三中的成功正是因为十三中人的专心专注,面对高考的“聚焦”。我们两人约定好每天做适合小张的“数学题自助餐”,提高数学思维,提升小张的短板。那天晚上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那是充满了能量和对进步的期待。

  

从那以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小张都会拿着“数学题自助餐”来给我看,每次都是面批面改。对于一些试题我经常问他的思路,我也不吝啬自己的表扬,有好的做法也会让他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讲。从开始讲题时的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到后来的条理清楚、有板有眼,小张同学的进步很明显。后来,我提供的试题难度越来越大,他的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学习状态非常好,经常向我分享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例如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小测成绩进步了,今天第一个到教室学习等。我们把高考的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每一次目标实现后,我和小张都会非常开心。高考结束,他以优秀的成绩被某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录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三的教师,肩负着高考的重担,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用良好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去影响和引领学生。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我愿意做一束光,时时刻刻照亮学生的求学之路,以我初心,砥砺前行,用生命去点亮生命!

  

作者: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张玲

(图片由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