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村隶属深州市大堤镇。位于镇政府西2公里处,全村800多人,210多户,耕地约2000亩,以农业生产为主,特色产业有苹果树、蔬菜大棚种植等。


追溯悠久历史


邢家村古名王岗子村。后周设立静安军,以军管县,静安军治和下博县治都在今贾城西一带。王岗子紧邻县城北,所以更名为北关村。到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静安军依然辖下博县。宋雍熙二年(985年),静安军废、下博县还属深州。雍熙三年(986年),裁撤下博县,改为下博镇。雍熙四年(987年),设静安县,裁撤陆泽县。为戍守安全,静安县治和深州州治均在胡卢河岸李晏口(今贾城西一带)。直到明朝初期1412年,一场洪灾,使深州城损毁殆尽,知州萧伯辰选址迁城于今深州城址。北关村不再是州城的北关,所以村名不符其实,因该村有宋代古塔一座,塔高八级,约十丈许,村名即改为塔底村。明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较多的邢姓人口在此居住,村名遂更为邢家村。清光绪年间与赵家村合并称赵邢村,民国初,各复其名,仍称邢家村,沿袭至今。


清代深州知州张杰为祭祀以身殉国的宋代监丞欧阳珣,撰写欧阳祠碑文,议定六条祠堂祭祀规则。邢家村作为祠堂附近十六个村之一,确定专人参与祠堂日常管理,如果祠堂需要维修,这些人共同商议,多以募捐形式解决。祠堂每年二、九月两次祭祀,由深州知州主持,如知州有事不能亲自到场,则由州内主管教育的官员或官学教师主持祭祀。祭祀费用从赵家村、邢家村、大堤上村、英武村承种书院、马厂的二顷四十六亩地中人们每亩所交的税里提取少部分。还规定参与祭祀的人,每人赞助一百文,祭祀之后同吃祭肉,每桌酒席六人。这些规则都刻在了祠中石碑上。


邢家村兴文重教,清朝时期有村学。村学有二十六亩四分学田,产出用于支付师生日常费用。周围只有四个村有村学及学田,英武有学田二十亩三分,祖城西有学田十九亩,大堤上村有学田五十七亩九分,何家庄有学田二十四亩。


古时邢家村西头曾有一菩萨庙,庙前有“神龟驮碑”石塑,民间称为“王八驮石碑”。相传有“大力、长寿”的含义,能给人带来好运和福气。庙前还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槐树,庙内有长条供桌等。后来拆庙建学,砖瓦木材建成了校舍,供桌成了学生的课桌,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民国初期,邢家村曾有多名青年到北京玉器作坊学徒,后因战乱纷纷回家。解放后,天津成立玉器厂,还有人到邢家村寻访玉器民间艺人。


追寻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邢家村属冀中六分区深南县。本村热血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有的参军到八路军120师、冀中军区警备旅等主力部队,从正面战场打击敌人,有的在区小队、县大队等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敌后斗争。生于光绪末年的王书勤(王慎斋)是区小队秘密交通员,还负责深南县委办的《庄稼报》、冀中六地委办的《团结报》的发放工作。常在敌人眼皮底下传递情报,且多数时候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可谓危机重重,九死一生。交通员传递情报互相都不见面,按照指令到某村某个坟地或某棵树下送、取情报。这些情报有敌情,也有我军战报,要传递及时,要确保安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交通员既要机敏,又要胆大,能够坦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传递的信息有的会刊发在《庄稼报》或《团结报》上,他们还要秘密将报纸传递到全县、全区。英武、浅庄等村是《团结报》的主要创作基地,有可靠的堡垒户掩护我宣传干事以及印刷设备。王书勤和英武村刘骡子都是区小队交通员,也都是两报外围人员。两人常在一起执行任务,成了生死之交的战友,后来还将孩子互认了对方干亲。两人枪法极准,尤其刘骡子还是村游击组长,能双手打枪。他们两家还都是本村的堡垒户。


1942年“五一反扫荡”期间,我区小队在王书勤家中隐蔽,夜里王书勤为区小队背回一箱煎饼作为补给。区小队为保险起见,半夜撤退出村。王书勤大清早出门送煎饼箱子,见一个日本兵和一个伪军扛着枪朝村里走来,此时已来不及躲闪,只好迎头朝前走。日本兵冲着王书勤一通乱叫,伪军翻译说让他跪下回话,问他干什么去?王书勤好汉不吃眼前亏,装出一副可怜相,照着伪军说的下跪,说自己有事出门走亲戚。日本兵端起大枪朝着他的后脑勺就要开枪,王书勤正想着如何脱身时,日本兵的枪口一抬,朝别处开了枪。原来日本鬼子就是想吓唬他。此时,又有日伪军陆续进村搜索抗日分子,进了附近一处农家院。这俩日伪军也跟着进了院。王书勤见敌人离开,仗着熟悉地形,三转两转出村脱险。


邢家村青年邢立兴是冀中军区某部青年连战士,参军后英勇作战,1945年不幸牺牲于解放藁城的战斗中。其英名被刻于烈士碑上,简介被列入《深县志》书中。


194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抽调老区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去占领广大新地区”的号召。在区小队担任队长的徐月波被选派南下,因母亲担心儿子,不想让儿子远行等原因,未能成行。王书勤参加革命多年,积极报名南下,组织上认可其工作能力,但考虑到年龄偏大,而未批准。


追逐时代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邢家村和邻村赵家村是一个支部、一个大队,之后分为两个支部、两个大队。1974年王满仓担任邢家村支部书记。上任后通过在县林业局工作的亲戚王秀赏以及技术员程振泽测试本村土壤,论证适合种苹果树,开始在全村推广种植。深南一带大多是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村民没有种果树的经验,因此不种粮食、改种果树的决策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是支部正确引导,坚持不懈,让群众看到了果树收益,才开始大面积种植。


1975年底王开成接任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学习先进果树管理经验,科学种植,改良品种,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果树效益。之后包产到户,村民种苹果树的热情有增无减,产量、收入均稳步提升。稳定的村“两委”班子为村民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多年来,苹果种植和蔬菜大棚种植齐头并进,为村民带来了可观收入。苹果品种由红星、黄元帅、王林到今天的短枝富士,一直在更新换代、转型升级。五十年来,苹果种植早已成了邢家村的特色风景、靓丽名片和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因此,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等各项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邢家村所获各级的表彰若干、荣誉无数。


往事可忆,未来可期。邢家村正乘新时代改革春风,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阔步前行,创造着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季竹林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