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间,一幅医疗资源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在衡水徐徐展开……


依托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衡水医疗事业呈现出发展理念转变、协同方式转型、服务效果转折,同向发力医联体合作优起来、同题共答重点专科强起来、同频共振人才培养亮起来、同心协力中医特色美起来的生动局面。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肛肠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人越走越亲,手越握越紧”,拉开了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序幕,在衡水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诊疗技术和手段。三所医院均对协作过程中市四院展现出的专注、精进、谦和、好学的精神和态度所感动。


由此迎来了7月27日,由北京市肛肠医院主办、市四院协办的2024年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衡水市肛瘘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班。


市四院骨科专业态势奔涌向前,但知晓肛肠专业底蕴深厚的人为数不多。


1940年,正处于战火之中,一名叫做刘坦然的赤脚医生,继承先辈衣钵,骨病治疗技术已闻名于十里八村,于当年在衡水的一个乡镇创建了“抗日后方医院”。1945年,“抗日后方医院”更名为“坦然正骨医院”。而后历经更迭,先后用名衡水曙光人民公社卫生院、衡水县城关人民公社卫生院、衡水镇卫生院、衡水镇医院、衡水镇骨瘘科医院、衡水市骨瘘科医院等,直至定为现用名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1982年建成的衡水镇骨瘘科医院,现为衡水四院医技楼。(资料照片)


其中,1972年到1980年的衡水镇医院时期,骨科、瘘科已是医疗特长,并且小有名气。1958年入职的瘘科医生芮恒祥(“芮氏肛肠”第六代传人、新中国肛肠医学事业创始人之一、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在继承祖传医学治疗肛肠疾病的基础上,逐步研制出肛瘘镰形探针刀、痔栓套扎器、长麻枯脱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探出一条新路子,器械、技术和经验在全国推广,吸引了众多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求医者。


1975年在衡水县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交流座协作会议。(资料照片)


鉴于该院肛肠领域的医疗影响力,促成了197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交流座谈会在衡水县的召开。参会人员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既有中医、西医、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又有各级别医院的医生。这次会议具备成立全国协作组早、全国科研协作早、中西医结合治肛肠疾病早的特点。


 芮恒祥(后右一)开展教学查房。(资料照片)


此后的若干年里,医院一直大力弘扬祖国医学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芮恒祥丰富的肛肠医学遗产。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运用现代医学创立了一整套独具中西医结合专科特色的治疗方法,为国内诸多肛肠病患者解除了病痛。


2005年召开的“纪念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经验交流会三十周年暨高级论坛”。(资料照片)


2005年12月,已经更为现名的市四院再次承办了全国肛肠会议——“纪念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肛门直肠疾病经验交流会三十周年暨高级论坛”,吸引了全国99个单位的肛肠病专家、学者和医务人员以及中医药学会、省卫生厅、省医药管理局、衡水市主要领导等参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丁义江,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市四院在肛肠疾病诊疗上的医学传承与开拓创新成果,赞扬了医院在培养、发现和举荐优秀肛肠领域科学技术人才方面的经验做法,为肛肠疾病研究诊疗领域注入了活力和智慧。


从1958年到2024年,六十六年云涌星驰,经历了多少坎坷和荆棘,融进了多少光荣与梦想。


如今的市四院肛肠科,不仅继承了传统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的专业技术,还不断引进新的诊疗技术与高科技设备。


科室开展了包括直肠癌根治超低位保肛手术、结肠癌根治手术、直肠脱垂手术及炎性结直肠疾病手术等重大手术项目,为患者带来希望。特别是在早期直肠癌的防治方面,通过先进的检测手段,实现了对患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同时,在盆底肛门良性疾病的治疗上,对于顽固性便秘、直肠脱垂、大肠癌等病症的治疗水平在省内外始终保持领先。


科室还开设了“女子肛肠门诊”“造口门诊”,满足了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需求……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


伴随着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实施推进,市四院又迎来肛肠疾病诊疗盛会。他们将继续在肛肠病学领域深耕细作,以更加专业的技术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