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衡水市故城县三朗镇西牟村,记者发现家家户户都“玩”上了“水循环”。
“以前生活污水乱排,蚊蝇多、气味大,现在经过处理,水还能浇花种菜,既干净又实用。”西牟村村民杨兰杰的话道出了故城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新图景,如今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民也用上了卫生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一变化,展现了故城县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成效。近年来,故城县创新农村“厕污并治”分质处理模式,不仅实现年节水约40万吨、全域消除黑臭水体的显著成效,更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全县281个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的期盼。而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如何改善农村水环境?故城县瞄准农村污水治理的关键环节,创新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的“厕污并治”分质处理模式:农户建设污水收集池,将灰水与黑水分开储存,灰水通过户内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收集池第一格,经隔油沉淀后,中间部位清水自流至第二格,在第二格设置污水泵,通过软管与农户厕所相连,用于冲厕,同时通过加装三通连接软管还可用于户内泼洒抑尘及绿植等;冲厕后的污水则会进入一个收集瓮,由吸污车就近运送至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置。“只需一个电话,吸污车就会开到家,把污水收集池和收集瓮都清理干净。一般一年清理一次就够了,一次只要几十元。”杨兰杰说。这套系统的储水量达半吨,可供2至6人的家庭使用。
最大化地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关键。
在郑口镇的污粪水处理站内,污水处理设备正高效运行。根据灰水、黑水浓度差异,处理站会采用适宜工艺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达到国家规定农灌标准,可用于农田灌溉;产生的沼液保留氮磷等养分,可作为优质农家肥稀释还田;污泥、粪渣则制成有机肥,免费供周边农户使用,实现资源循环。
与传统的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模式相比,“厕污并治”分质处理模式不需考虑整村布局、地形地貌及高程等影响因素,不需大规模建设主管网和支管网,不涉及村内街道胡同道路的破拆与恢复,设计建设相对简单,建设成本低,每户仅需1700元到2000元,可节省约78.8%资金。这一模式下,废水通过运输罐车运至附近集中处理站集中处置,不会出现因管网不健全、堵塞、渗漏及水量不足等造成的集中处理设施“晒太阳”问题。同时,户内工程运维管理也相对方便,日常仅需做好微型潜水泵的维护即可,不会出现管网大面积淤积、堵塞及破损问题。
污水治理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如何织密运维保障网,实现长效管护?故城县给出的答案是:多方联动、齐抓共管。
为了确保污水处理站的长期稳定运行,故城县建立起县政府主导、乡镇落实、村级管理、农户受益、第三方服务的“五位一体”运行管护体系,采用“设计+施工+运维”总承包模式,将处理站及运输车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运维,并将考评、水质等情况与服务费挂钩,促进第三方机构履职尽责。
此外,故城县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控体系,对运输车辆进行统一监管并与GPS联网,实现运输全程监控。同时,农村厕污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使得全县污水处理情况一目了然,提高了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长效治理的密码还藏在胡同深处。故城县推行“乡镇-村-村民小组-街道(胡同)”四级网格管理,每个胡同设“胡同长”,监督用水和环境卫生。更妙的是“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治理、维护环境卫生等行为可获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百姓食堂”餐券或“积分超市”商品,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污水治理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目前,全县建成污水处理站27个,日处理规模达6.5万吨,8.9万户农村常住居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