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热在三伏”,7月15日开始,我国正式进入长达40天的“三伏天”,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


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中暑后有哪些不适?如何缓解中暑症状?高温天气进行户外作业时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听听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庞艳雷怎么说。


感冒和中暑是两回事


酷暑发威,中暑和感冒的患者都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许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鉴别这两种病症。据庞艳雷介绍,夏季来医院诊治“中暑”的患者着实不少,而其中部分患者属于“真感冒假中暑”。


“中暑和感冒是两回事,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庞艳雷强调。


感冒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夏日常见的感冒具有明显的症状,比如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或咳嗽。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以及无风的环境条件下,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疾病。中暑虽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恶寒、鼻塞、流涕之类的感冒症状。


一般而言,夏日感冒大多仅需数天治疗而痊愈;中暑虽然发病较急,但是恢复也快,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一般一至两天恢复,甚至几小时内症状即可消失。


多了解中暑症状以随时应对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由暴露于高温环境或强体力劳动引发的体温调节失衡所致,其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40℃)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这种情况在北方并不多见。庞艳雷表示,即便如此,广大市民朋友最好对不同程度中暑有所了解,以便随时应对: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心悸、神疲乏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7.5℃。此类情况,一般及时撤离高温环境,稍作休息,症状即可消失。


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并有下列其中一种症状者:体温在38.5℃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有呼吸及循环障碍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


热痉挛。以骨骼肌痛性痉挛为特点。一般见于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表现为阵发性的肌肉痉挛,较多发生于四肢、腹部和背、胸部肌肉,主要累及骨骼肌,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每次发作时间约1至3分钟或更长时间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出汗功能正常。


热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呼吸浅促等。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呼吸增快、肌痉挛、多汗。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甚至降低。


热(日)射病。热射病和日射病是中暑的几种类型中最严重的类型。它们均属于致命性急症,共同特点是产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热射病以高热(>40℃)、神志障碍、多器官损害为特点。日射病则以神志障碍、呕吐、烦躁等脑水肿表现为突出特点。


五类高危人群要慎防中暑


庞艳雷强调,防暑降温有多方面注意事项,如及时补水、忌受热后“快速冷却”、不要剧烈运动等,提醒五类中暑高危人群更应注意防暑降温,即老年人、孕产妇、小孩子、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以及户外高温作业人群。


老年人最好减少户外活动;感觉闷热应使用电风扇或空调来降温;多喝水,即使不感觉口渴也应定时饮水。


孕产妇也最好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请避开高温时段;孕产妇穿的衣服要宽大、松软;居住环境记得通风;注意清淡饮食,补充足够的营养;冷饮尽量不喝。产妇一旦出现体温升高、面色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甚至出痱子等情况,最好到医院治疗。


孩子适当补充水分非常重要,最好是饮用一些淡盐水;冷饮尽量少喝,否则会导致肠胃疾病;谨记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小孩留在车内。


慢性病患者出门时最好避开高温时段,随身携带清凉油等,保证充分睡眠,或可咨询医生适当服药预防。


长期户外高温作业的人群应该不断补充含盐水分,随身携带防暑药品;不要长时间裸露胳膊等部位;饮食上要经常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要少于8小时,有条件的应适当午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