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向医务人员赠送锦旗
6月8日,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门口,卓宝(化名)被妈妈刘女士抱在怀里,跟照顾她的医护留下一张合影。这个只在妈妈肚子待了194天的“巴掌宝宝”,历经59天“闯关”,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
“谢谢你们,给了我和孩子生命!”这一天,刘女士为精心照护宝宝的医护人员送上了锦旗和鲜花。
故事还得从于4月2日说起。这一晚,刘女士因腹痛来到衡水四院产二科,此时已是她孕“27周+5天”。
“接待她那晚通过检查,我们初步判断是胎膜早破”,当晚的值班医生赵妤卓回忆说,“因为情况紧急,我们马上启动高危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并第一时间联系新生儿科刘玉敏主任,随时准备启动危重新生儿应急预案实施抢救。”
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前破裂,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6~12%,常导致早产、脐带脱垂、围产儿死亡,宫内及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刘女士以及家人保胎意愿,医院启动了多学科包括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超声科等会诊,制定促胎肺成熟、保护胎儿神经系统、抗感染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对她和胎儿24小时重点监护。在保胎3天后,刘女士感染指标明显增高,经过综合评估,胎儿已经不能继续待在子宫内。
经验丰富的主任刘玉敏每天都要查看患儿
4月5日晚,按照既定计划,刘女士诞下一名女婴。产科、产房、新生儿科、麻醉科联合组成复苏团队,迅速给予新生儿复苏,气管插管并转运至新生儿科。新生儿因肺发育不成熟,医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药物滴入及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顺利完成脐静脉置管,最短时间内为患儿开通生命通道。
“早产儿仅有1020g克,相当于日常的两瓶500毫升矿泉水的重量。正常胎儿应该是在2500克以上”,刘玉敏主任有着多年新生儿救治经验,她说“由于体重过轻,各个脏器发育均不成熟,后边还有很多关卡需要‘闯’!”
PICC穿刺技术为患儿提供了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
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等生存难关,犹如一座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医护人员的身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主管医师马雨萌,护士长张岭等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卓宝的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呼吸症状好转后尽早停用呼吸机,锻炼呼吸功能;吸吮、觅食反射差,医护人员耐心喂养;皮肤薄嫩,易破损和压疮,护士给予鸟巢式细心护理。期间,卓宝没有出现一处皮肤损伤、没有出现一次院内感染。卓宝爸妈也积极配合,从家中及时往医院配送母乳等。
经过59天精心照护,卓宝由出生时的1020克长到了2500克,实现自主吸吮、自己吃奶,出院前奶量达到了每次70多毫升。
6月8日这天,刘女士一家终于盼来了与卓宝团聚出院的日子。出院至今,卓宝后续的跟踪检查和治疗没有停滞,先后接受了多次超声检查、早产儿眼底筛查及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等,而今已经与足月儿无异。
与时俱进,不改初心,衡水四院新生儿科坚守专科建设的使命与担当,倾力紧盯时代前沿技术,为衡水新生儿学科建设蓄积着力量。
新生儿病房内温馨整洁
在早产儿、极低和超低体重儿的救治方面,科室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和规律,开展了肠外营养、重力喂养、高频通气、PICC/脐静脉置管术等技术,使近3年来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使得合并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不断下降,住院时间不断缩短。
此外,在新生儿呼吸支持、新生儿脑损伤规范化诊疗以及新生儿黄疸治疗和感染治疗,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与诊治、高危儿随访干预等层面,均展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
护士长张岭(右)指导教学
为了把新生儿照护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完备的保健康复必不可少。 护士长张岭不无感慨地说“面对异常娇嫩的生命,只有耐心细致的护理和管理才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治疗质量!”
新生儿病房里配备有音乐故事机,宝宝在接受治疗同时,不但能倾听轻音乐,而且还能听到亲人的声音,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鸟巢水床能够为宝宝提供类似子宫内的环境,增加安全感。自制防头偏定型枕专门为宝宝纠正头偏,新生儿出院时圆头圆脑都很招人喜爱……
“新生患儿的医治护理工作繁琐细致”,刘玉敏主任表示,“不过看着宝宝们体重一点点增长、身体一天天好转,小小生命顽强地闯过一关又一关,很感动、很治愈,也很有成就感。”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得益于衡水四院院领导的战略眼光,为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衡水四院在新生儿救治工作中已迈出坚实、领先一步,构建了新生儿早产儿救治、新生儿门诊、新生儿早教、新生儿评估体系,充分展示了在早产儿救治及新生儿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面的多学科协作能力,以及融合管理的流畅体系,更为我市从事早产儿健康管理的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作、长周期、高质量的随访的管理模式,强力提升了我市母婴安全整体水平。
刘国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