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记者从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衡水这十年”第十一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滨湖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生态、研学、冀文化”三张牌,着力打造省级京津产业转移服务业重点承接平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会客厅,助推“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旅游新风尚。


衡水湖保护和发展取得新成效。我市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出台《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编制《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让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通过“堵、拆、清、挪、搬”等手段,大力清除外围输入性污染,实施跨流域调水,维持湿地生态水位稳定,十年间,共计引水逾7亿立方米,平均水位由19.48米上升至20.63米。立足生态治理,改善水体环境。采取生态清淤、生态浮岛建设、水生植物种植、挺水植物平衡收割等措施,综合治理内源性污染,生态清淤22.5万立方米,建设生态浮岛6万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14.5万平。通过持续多年的治理与恢复,衡水湖生态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起,衡水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密切协同专家,签署了《京津冀湿地保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方位保护衡水湖生物多样性。已观测到鸟类数量由2012年的303种增至334种,植物数量由382种增至594种,鱼类数量由34种增至45种,昆虫数量由416种增至757种,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绿色旅游发展格局。利用“双金赛事”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道串联衡水湖生态科普体验区、冀州古城历史文化区、闾里古镇研学区、园博园游乐区四大板块。创建衡水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对衡水湖原有景区景点进行高度整合和系统化提升,景区面积拓展至26.4平方公里,促使景区框架的进一步延伸。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出的市场红利和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以衡水湖湿地为龙头的生态游,以冀文化为内核的文化游,以园博园为重点的休闲游,形成了周末精品旅游路线10条,成为精进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掘研学资源,扎实推进研学旅游,精心打造研学旅游优质产品和目的地,促进研学、教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京津亲子微度假客群提供有力支撑。十年来,研学游客突破300万人次,京津游客占比70%。


形成京津冀绿色旅游新体系。聚焦京津客群特点,致力于“旅游+”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低空旅游、智慧旅游、休闲旅游、夜间旅游、康养旅游”十大主题的多元产品供给业态。优化船只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赋能绿色旅游发展,与北京科研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目了然、一扫便知、颜值有料、灵魂有趣”的自然教育解说系统。利用智慧景区建设了生态云游、智慧研学、数字研学AR文创产品体系。


以研学作为协同发展新引擎。为精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破解衡水湖发展瓶颈,闾里古镇·孙敬学堂2014年起先行先试,先后与南开大学、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等合作研发了300多门传统文化研学课程。举办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统筹衡水自然生态研学、德育和素质教育研学、科普实践研学、历史文化研学等全市研学资源,系统展示衡水研学资源的独特魅力。举办全省首个行进式传统文化研学体验活动---少年风华·我是孙敬,开创“研学+夜游”的夜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布了河北省首个地方研学旅游产品规范标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规范》。省文旅厅、省教育厅、共青团河北省委、省妇联联合发布了河北省首个研学旅游倡议书。


滨湖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文松表示,下一步,衡水滨湖新区将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把传统存量资源做强做优做大、新型增量做特、做亮、做旺,潜力增量做长、做深、做细,提升衡水湖文化和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滨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