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开展特色课程合作、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教育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抢抓教育发展机遇,借助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管理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通过深度开展京津冀间校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日,走进邯郸市复兴区实验小学,30余名学生正在田径场上开展运动训练。作为京津冀协同育人的创新成果,该校与天津市红桥区携手聚焦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四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共同打造了以田径为基础、体能训练为特色的“成长训练营”,成为区域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
这一探索始于一场跨区域教育交流。2024年6月,复兴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艳艳赴天津市红桥区开展教育研讨。在与红桥区体育教研员深入交流时,双方发现,传统体育竞赛体系多聚焦“择优选强”,而“四小”学生群体长期缺乏系统性关注与科学指导。
基于此,两地迅速开展实践探索。复兴区实验小学邀请红桥区专家团队入校,通过专业体质检测,筛选出30余名“四小”学生。与家长沟通后,这些学生自愿加入“成长训练营”。2024年12月,该校正式被天津市红桥区田径运动协会授牌成为“成长训练营”基地校。此后,红桥区田径运动协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培训、选派专家赴邯郸实地讲学、制定科学训练方案等方式,助力该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的各项体质监测数据有了明显改善。
“自2023年7月复兴区政府与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签订区域合作协议以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京津冀‘走亲戚’式的互访交流,打破了区域资源壁垒,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理念还是课程开发方面,都注入了新动能!”王艳艳说。
2023年,复兴区先后在北京、天津组织了两场集中签约,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协议、校校合作协议46项,建立京津名师学科教师实训基地、名师联盟工作站、全国名师工作站、基地校等,持续打造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新场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小学的“借力”在复兴区并不是个例。邯郸市第五中学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岭南小学引进落地北京大学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和北京梁洪来柯达伊音乐基地;全国名师徐长青工作室邯郸市基地校在阳春小学、复兴小学挂牌建立……向京津借力借智逐渐成为复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复兴区先后选派200余人次骨干校长赴京津友好学校开展交流培训,选派8名后备校长赴北京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学习。
作为深入跟岗学习两个月的后备校长代表,复兴区美好小学副校长申金梦感受颇深:“我有幸在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深入跟岗学习,对北京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有了全新认知,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也有了更多创新想法。我将聚焦‘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这一课题,革新理念、优化课程、强化家校协同,搭建多元自治平台,赋予学生自主管理权,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绽放自我的舞台。”
截至目前,复兴区邀请京津教育专家讲学授课200余人次,深度开展线上线下教研、培训、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300余场,参与教师3000余人次,密集开展“京津冀科学教育研讨会”“数字化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百余场。
编辑:范婷婷
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河北邯郸借力京津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