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桃花盛开的时节,张家桥的友人邀我去村里看看,可惜因为这事那事,一直没有成行。这不,说是最后一波的冬桃要在11月的15日以前下树,让我赶紧来。于是,拣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决定到桃花园中走一走。


桃花园位于阜城县域东南一隅的张家桥村。村子紧依蜿蜒而行的江江河,岸下流水湍湍,岸上桃花如烟。以前,这个小村不怎么闻名。近几年,一来是建设美丽乡村,过去破破败败的小村,短时巨变,便有了名气。二来是村里搞文化建设,挖掘整理了清代乡贤张九念捐资助学、筑桥铺路的故事,让村子更加声名远播。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是张家桥在脱贫攻坚战中,选准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冬桃。让这沉寂的张家桥村,一下子火爆起来,成了声震京津冀的名片。


今天我来村里,便和张家桥村的当家人兼桃种植合作社主任张勇约好,要好好看一看张家桥,看一看张家桥的桃花园,看一看在桃花园里辛勤劳作的园丁们。


张勇是个有心计的人,此行第一站,他特意选在了张家桥村的西入口——著名的张家桥村的村标,桃形塑旁边。


“欢迎贵客到访!”刚一下车,张勇就伸出双手热情地迎了过来。我俩寒暄着,交流着。“快说说你们的情况吧!”我急切地想知道张家桥的变化,想知道张家桥冬桃的创业史。“嗯,好吧。”张勇一边整理思绪,一边娓娓道来。“我们村是个小村,全村也就两百来口人,以前也是个穷村,仗着人均地多,靠种粮食混日子,也就混个温饱,没有混出什么名堂。这不,在脱贫攻坚伊始,我们就琢磨着选个致富产业。大家伙儿商量,俺村地多,又靠着东边的河流,有地有水,硬件好、基础好,还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就选择了桃产业,不过,这桃产业虽好,当初发展起来,也是很不容易。”“是啊,干啥也有难处,好在你们干起来了,也干得很好,为振兴乡村蹚出了新路。”


接着,张勇带我来到张九念的雕像旁。“张九念可是我们张家桥的灵魂啊!”张勇感叹着,“他是生活在清康熙年间远近闻名的乡贤,大约1688至1798年在世,活了110岁。当时,他倾自己一生所有,出资兴建学堂,架桥铺路。据说他在江江河上架了一座桥,这就是我们张家桥的来历。”“好啊,这张九念老先生确实功德无量,他造就了张家桥,人们应该纪念他。想想张家桥的现在,你们不愧是张九念的后人。”“也是也不是。”张勇接上我的话茬,“张九念虽然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时代,但他造福乡梓的精神,却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村发展桃产业,这一来是传承张九念的精神,为民造福。二来关键还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好,我们要为村里的发展再闯新路,再立新功。”我聆听着张勇的介绍,频频点头。是啊,振兴乡村,造福百姓,重要的是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好政策。


“快带我去看一看你们的桃园。”我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咱去观景台吧,保准让你一饱眼福,”张勇自豪又兴奋地说。


这就是张家桥的千亩桃园么?这就是城里人心中的大观园么?这就是张家桥人的振兴之路么?


站在高大的观景台上,郁郁葱葱的桃园一览无余。那无边无际的桃行,那平平展展如丝绸般的绿色,那被田间道路分割开的网格,那被秋霜浸染了一小片一小片的红叶,那点缀在桃树上的暗紫色的套袋,组合起来,绘就了一幅醉人的风景画。是水墨画、中国画!一阵秋风吹来,桃树齐刷刷向一侧涌动着,跳跃着,似波涛滚滚,又似万马奔腾。仔细看,又似万千的人们,在向我们招手。这景像、这画面,着实让人心旷神怡,让人如醉如痴。是啊,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虽然少了些桃花盛开的春意,少了些桃子挂满枝头的丰硕,少了些花香惹人的芬芳,却增添了绿意的伸展感,增添了黄色土地和红色果实交织的层次感,增添了果实压枝根深叶茂的存在感。这树、这景、这人,处处都洋溢着充盈的美、祥和的美、奉献的美。


“咱们到桃园里看看吧。”我急切地想到桃园里去。“莫急。”张勇开口道,“我再给你讲讲我们这桃园的发展吧。”其实,我正想了解这些。“我们现在由三个板块组成,一个是养殖板块,肉牛存栏300多头。一个是桃种植板块,种植各类桃树1070亩,有14个品种,从每年的五月份起,每个月都有桃子采摘,可以收获到11月份。第三个板块就是农业板块,主要是大田作物和秸秆青贮。目前,我们的产业实现了绿色循环,全程无公害。也就是饲草喂牛,牛粪养桃树,桃园的收入再投入整个产业,分工明确,链条清晰。”是呢,这些我都明白,但从张勇这个庄稼汉子的嘴里说出来,却显得那么珍贵,那么有分量。“你们张家桥的产业真是充满生机,前途无量啊!我知道,你们成立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家庭农场,还成立了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果树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这都是你们发展的基础啊!”


“走吧。咱俩去果园,去实地看看你们的桃园,看看劳动着的乡亲们。”我们信步来到园子里。这近距离的观察,与在远处、在高处可真不一样。这桃树比在远处看更高大、更粗壮。大个的冬桃,挂在枝头,像灯笼、像石鼓,又像洒落在天际的星星。桃树一排排、一列列,像出征的勇士,挺拔、阳刚,它们怀抱着硕大的桃子,充满着绿色和活力。


“你看,文昌也在这里。”循着张勇的话音儿望去,果然,张家桥的另一个拓荒者——张文昌,也在园子里。说起张家桥,就不得不说张文昌。他和张勇,都是这张家桥人挂念的人。张勇,是村里的当家人,是张家桥冬桃、张家桥农产业的发起人,虽是典型的庄稼汉,却戴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而张文昌,用村里人的话说,是一个文人,既是张勇的发小,又是他的智囊,也是张家桥冬桃和农产业的领路人,是张家桥发展变化的助推者。他个头儿不高,黑黑的脸庞,倒像个庄稼把式。我听说过,这张家桥的冬桃,这张家桥的农产业,这张家桥的崛起,这张家桥的变化,都有他俩的份儿。


“大哥,你来一次也不容易,可别光闲着啊。今天,是我们张家桥冬桃最后一批果子下树,清了树就冬管了。我们村的老年釆摘队和妇女采摘队正在搞竞赛,咱们也掺和掺和?”我正沉思着,一阵儿秋风传来文昌的话音。“好哇,采摘去。”我一边附和着,一边移步来到树下。


“大爷,你们这么大年龄,还到果园里来采摘,累不?身体吃得消吗?”我和身边老年采摘队的大爷攀谈着。“怎么不累呀,累,但没问题,受得了。你看咱这园子夏天高峰时候,一天下树四万斤果子,不也得一颗一颗摘吗?这里需要人工,咱也能挣着钱,就来了。要说累呀,还是张勇和文昌累,他俩一个为村里操心,为果园做事。一个为村里,为果园出点子,搞外联,他们更累着哩!咱果园的收入,咱村里发展,咱这乡村振兴,咱以后的路,还要他们带着走哩!”


看着这欢快的劳动场面,看着这朴实的大爷大娘们,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满足的神情。再望向张勇和文昌这哥儿俩,他们的脸上也挂满平静的笑容。


是啊,这是希望的笑容,是和谐的笑容,是最美的笑容。笑容,洋溢在劳动者的脸上,比起春天里鲜红诱人的桃花,更让人心动。


作者:朱洪志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