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连日来,我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狠抓末端落实,全力织密防汛“安全网”。尤其是滹沱河沿线的安平、饶阳、武强三县,坚决扛起属地责任,大力推动防汛预案、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值班值守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安全度汛。
安平县对全县的河道、堤防、险工险段、物资储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同时,不断加强巡逻,并在沿河设置警示牌,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远离河道,切实保障自身生命安全。为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灾害,安平县应急管理部门联合水利、气象等部门,及时掌握雨情、汛情,并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修订完善《安平县行洪河道洪水调度方案》和《安平县水利工程应急抢修预案》,对河道内行洪时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的防护措施都做了详细安排;落实储备物料木桩60立方米、编织袋15万条、土工布1.5万平方米、土工膜6000平方米、冲锋舟8艘、多功能打桩机3个、排污泵4台、防汛石料2000吨等紧急抢险设施及用品,并统筹落实抢险救援队伍8支。日前,安平县人武部组织民兵联合县应急局、水利局、中安救援队、特战救援队等单位在滹沱河开展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救援演练,设置构筑子堤、孤岛救援、封堵决口等科目,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实战能力,提升水上应急抢险救援水平。
饶阳县组织开展汛前排查,发现隐患11处,包括部分堤坡排水设施损坏、北堤堤身冲沟2处、王岗险工土石丁坝损坏、5座闸涵未保养等,目前排查发现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针对应急抢险准备和群众转移情况,该县已经制定各项防汛预案,滞洪区群众转移工作由包村县领导、包村部门、包村乡镇干部、村干部共同组织。抢险队伍包括专业抢险队伍5支、社会救援队伍2支、基层救援队伍7支。抢险物资已准备30余种、价值113.44万元,包括编织袋30万余条、彩条布2万平方米、救生衣100件、救生圈100个、土工布(膜)100余卷、镀锌钢管19吨、吸水膨胀袋700条、船发动机2台、发电机4台、电动叉车1辆等。6月8日和6月20日,该县分别举行2023年水上救援演练和防汛防洪应急救援演练,共涉及无人机搜寻失联群众、水上搜救、抢救溺水遇险人员等科目,演练人数5000余人,提高了抗洪抢险能力;6月28日,开展2023年防汛拉练活动,各镇干部群众以战区为单位对堤防进行整修,以练促战,参加活动共计15000余人,通过开展整修堤防、夯实冲沟、修筑土牛等科目,进一步锻炼防汛应急救援队伍,提升抗洪抢险,救援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平安度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强县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和巡护查险,及时消除各类问题隐患,定期开展抢险救援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不断增强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县级专储防汛物资有橡皮艇、冲锋舟、土工布、救生衣、无人机、打桩机等防汛物资;住建、交通运输、供电、通讯等部门也储备了防汛抗旱物资,主要包括防汛编织袋、吊车、叉车、发电机、发电车、装载机等物资设备;各镇区、各相关单位储备有大量砂石料、水泥、土方等防汛应急物资,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该县还加强应急防汛队伍和群防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确保险情早发现、早抢护。6月28日,武强县2023年蓄滞洪区群众转移避险和水工程抢险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冒雨举行,演练共设置13个科目,分别为群众转移动员、失联群众搜救、就地避险安置、转移车辆事故处理、医疗紧急救护、转移群众安置、紧急供电抢险、巡堤查险、渗水险情抢护、利用高科技手段使用无人机巡查水情和堤防、漫溢险情抢护、管涌抢险和水上救援、医疗救护。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整个演练过程程序规范、指挥有力、反应迅速、配合默契,达到了预期效果,为该县在突发情况下如何组织指挥、如何迅速响应、如何抢险施救积累了实战经验。
据悉,今年以来,我市制定了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点,对全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设置顾问组、调度组和抢险组3个专家组,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技术支撑,并逐级落实蓄滞洪区内村庄市县乡三级防汛责任人。此外,还组织各县市区以河道、蓄滞洪区、闸涵枢纽等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隐患大排查,共排查隐患402项,并全部整改到位。市水利局副局长梁开亮介绍,全市水利系统及早调整防汛抢险救援队伍,加强通信系统维护管理,并与水文、气象等部门密切配合,完善预警机制,提升预演水平,细化预案内容,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确保防汛工作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