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夏天,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知了的叫声了。越是太阳毒辣辣炙烤的中午,知了的叫声越是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扇,只能靠开窗通风。中午休息时,院里榆树上、房前柳树上的知了声响成一片,很难有清静的时刻,只觉得吵得烦躁。母亲却能从知了的叫声中判断天气:晴天时,知了如果突然不叫了,说明将会下雨或转阴,如果知了在雨后鸣叫,说明天气很快会转晴。
知了在乡间俗称“急了”,大个儿的称“马连”,或许也有它叫得急促的原因吧,有人说知了的叫声是“附连儿、附连儿”。出门走在树下,明明是晴天,却突然有小雨落下来,正落在脸上,旁边的伙伴就会笑着说:“那是急了尿尿哩!”于是笑着用手抹一把脸,往前跑去。
捉知了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是女孩捉知了的不多,最多只在够得着的树干上捉上一两只,捏在手里,看它振翅欲飞的样子,有时会张开手让它飞出去。男孩子们个个都是捉知了的能手,不但能爬树,还自制捉知了的工具拿一根长细木棍或竹竿,在一头用铁丝固定上一个旧窗纱做成的兜子,往知了上一扣,知了就会落到兜子里。有人把捉到的知了放在灶膛的火里烤,据说香得很呢。
有贪玩的男同学中午不休息,专门去逮知了,把知了放在上学用的布书包内。来到教室后,刚打开书包掏书本,知了的叫声突然从书包里响了起来,慌忙用手去捂,却扑棱扑棱飞出好几个,教室里哄笑声四起,困意全无。
我见过知了在树干上蜕皮,完完整整的,这便是蝉蜕,俗称“急了皮”。我最愿意捡的就是蝉蜕,但是因为够不到高处,捡的很少。蝉蜕是一种中药材,可以卖钱,所以往往知了刚蜕完皮,就有人抢着捡了去。
刚出土的蝉蛹是稀罕物,慢慢爬到树干后,再来个金蝉脱壳,就飞走了。蝉蛹的时间很短,蝉蛹俗称“急了鬼儿”“急了猴儿”。蝉蛹过油后是上等的美味,但是因为那时候家里油少,很少有人把蝉蛹过油吃,只是捉来喂鸡。夏天的晚上好多人打着手电筒在树底下转悠,找蝉蛹和蝉蜕。
时光荏苒,如今住在楼房里,院内绿化优美,夏天偶有知了的叫声传来,竟听得分外亲切,仿佛多年前的夏天又回到眼前。
作者:刘兰根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