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无弦
——再读六秩墨香中的衡水水事
六十载笔耕记史,一甲子华章流香。
今年,是《衡水日报》创刊60周年。60年来,她见证了衡水前行的每一次跨越,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每一个节点。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衡水日报》的一篇篇报道,回顾60年来衡水和水的动人故事。
自诞生之初,衡水这方土地就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自古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得名、因水知名。卫—南运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清凉江、索泸河-老盐河、江江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斜穿全境;滹沱河、潴龙河则由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衡水湖,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主城区南端……
翻看变黄发脆的旧报纸,一甲子的过往扑面而来:漳水横流的冲刷、万里菏泽的浸泡、战天斗地的慷慨、千方百计地求索、道法自然的和谐……60年墨香之中,衡水与水的故事浩如烟海,衡水人与水的情缘恒久绵长,对水的理解愈发清晰与深刻。
慷慨悲壮的序曲
《衡水日报》和水的缘分,是从1962年9月1日创刊号头版的一篇报道《集体力量战胜涝灾——汪庄大队排除积水保住秋田》开始的。
那时候的衡水,“十年九灾,不旱即涝”。《水经注》载,“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流经衡水,漳河、滹沱河、滏阳河也多次汇流于此。地势低洼、河流频经,加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衡水春季少雨、夏季多雨,故曾洪涝旱碱灾害频繁。但总体来说,水灾年份多于旱灾。
1963年8月,瓢泼大雨在冀中南一带连降七天七夜,巨大的洪水势如猛兽,奔腾咆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整个八百里太行连成了一个特大瀑布。作家尧山壁曾撰文回忆:“衡水在冀南腹地,承受着漳卫河、滏阳河两大股洪水的巨大威胁。漫天遍野的洪水呼啸而至,20华里宽的洪峰把石德铁路一拳掀翻。”8月11日,衡水站最高水位24.42米,衡水11个县全部受灾,衡水全境一片汪洋。
发电厂被淹,各类通讯也都中断。彼时,衡水日报社还在安济桥头旧址,因地势较高没有被淹没。为了与地委取得联系,报社水性好的赵双占、刘全乐、徐向荣、孙文浦等多名同志,先后两次请缨,冒着生命危险泅渡找到当时的衡水地委,并带回了“派船将集结在报社楼上的家属、老幼等人迁送石家庄;腾出房来作地委抗洪指挥部”的决定。
8月10日起,《衡水群众报》(《衡水日报》前身)因水灾暂时停刊。但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抗灾中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党的方针政策,自8月25日起,出临时版(四开两版),到9月14日,共出九期。
9月17日,《衡水群众报》(《衡水日报》前身)正式复刊。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大量报道我区各地抗洪救灾的经验和英雄模范事迹,号召人们艰苦奋斗、顽强自救。《英勇顽强的邮电兵》《在支援生产自救战线上的郑口供销社》《饮水思源 奋发自救》等诸多稿件连续刊发,生动刻画了我市各行各业灾后重建、顽强自救的动人画面……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转,冲淡了1963年大水对衡水人造成的伤痛。而1996年8月滹沱河暴发的特大洪水,则深深地烙印在众多当代衡水人的记忆中。
说起“96·8”抗洪,全国防汛抗旱模范徐少钧再次梳理起子牙河流域防洪工程位置图:“衡水境内主要有5条行洪河道和4条排沥河道,河道源短流急,上游水库又多。一旦行洪,各河集中下泄,衡水避无可避。”
衡水撤地建市前夕,滹沱河暴发特大洪水。5条行洪河道同时行洪,10余天时间共经我市泄洪29.75亿立方米;4条排沥河道也同期排沥,江江河、索泸河有的地段还出现漫溢现象,抗洪形势十分严峻。
洪水到来前夕,衡水日报社派出多队记者奔赴一线连续采访报道。《众志成城》《危急关头显本色》等一大批带着水气的稿件被送回报社,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随着《衡水日报》送到广大市民手上。经过衡水军民的数日鏖战,滹沱河北大堤守住了。
当年9月,《衡水日报》推出了报告文学作品——《北堤壮歌》,生动描摹了衡水数万军民鏖战50年不遇特大洪水的壮丽画卷——“当最后一抹夜色从长堤上滑落,太阳从波峰浪谷中升起的一瞬间,北大堤上一片沉寂。大堤上的人们,上穿草袋坎肩,下用编织袋裹腿,手持铁锹,就像是披坚执锐、威武异常的秦俑。”“北堤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北堤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时隔26年,凭借这篇作品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衡水日报记者李和平回忆起当年采访时的景象仍激动不已。
激情燃烧的战歌
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为治理海河,一场以河北为主体的大规模群众性治水运动在华北大地展开。
1965年7月1日,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在沧州正式成立。
1965年7月25日,衡水专区根治海河指挥部成立。
1965年10月15日,衡水地区8.65万民工参加河北省根治海河工程——黑龙港地区排水工程的施工。
由此,衡水的根治海河工程全面铺开。在千军万马战海河的号子声中,日子随着独轮车的车轮转得飞快。
1967年10月9日,在全省根治海河的第三个战役——开挖滏阳新河主槽、加固滹沱河北大堤等工程即将全线展开的时候,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机关报《海河报》在衡水日报社复刊了。
在新一号《海河报》的报缝里,《海河报》编辑组在《通知》中提到:“暂定每周出版两期。《海河报》的分发,除赠送中央、省、专和出工县后方等有关部门外,海河工地专指挥部十五份,县指挥部十份,每连部两份,民工每十五人左右一份……”
在通讯尚不发达的上世纪60年代,这张报纸就是面向海河工地、面向广大治河民兵、民工、工人和连队干部传达党中央指示的重要工具。
在这张特殊时期的临时报纸上,既有民兵上阵比拼、促进生产的消息,也有民工自力更生、勤俭施工的经验,还有文艺爱好者加油鼓劲的文章和诗歌……每一篇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文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适合大众阅读。为了号召读者广泛投稿,《海河报》编辑组还特意注明“来稿可以不贴邮票”。
当年11月20日,在根治海河第三战役冬季施工任务获得基本胜利的凯歌声中,连续出版20期的《海河报》休刊了。
我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傅新友,青年时代经常给《衡水日报》投稿,曾在《海河报》做编辑工作。在1986年6月18日的《衡水日报》刊登的回忆文章中,他曾提到那段日子,“地区文联、《衡水群众报》的许多同志曾给我雪中送炭,热心辅导创作……我被招聘到专区海河指挥部《海河报》做编辑工作,该报负责人、海河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又给我极大的帮助,对于这些热心的师长,我感戴不已。”
1980年,大规模治水工程基本完成后,海河流域各水系都有了单独的入海通道,排洪能力比大规模治理前提高了4.34倍,洪水危害得到了初步控制,而干旱在衡水又占了上风。
据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衡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09.7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1209.5毫米。多年平均年水资源量6.1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148立方米,不足河北省人均水平的一半,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7%,为全球人均水平的2%。衡水,是严重的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地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上游兴建的水库在充分发挥拦洪蓄水作用的同时,也减少了对衡水的供给。上游的层层截水,加之干旱的气候影响,衡水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衡水每年需调出大量小麦。为了保证粮食的丰产丰收,在地下水源相对丰沛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地上水源、外来水不稳定的衡水开展了大规模的机井建设。多数年份的地下水超采量达到8亿至10亿立方米。受此影响,自1974年开始出现了冀枣衡地下水漏斗区,后已经扩展到衡水全境,并与周边漏斗区相连。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不仅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峻考验,还造成了地面沉降,铁路、公路、桥梁等地面建筑物基础下沉、开裂,地下管道等断裂,部分机井报废,河道行洪、排沥能力降低等诸多问题……
2018年5月4日,《衡水日报》A2版刊发的《衡水水不“衡”》一文,记录了当年衡水缺水的窘境。
缺水,这个事关子孙万代的生存课题,就这样摆在了这一代衡水人的面前。
上下求索的旋律
当我们仔细翻看当年的《衡水日报》,不难发现,大搞机井建设是那个年代抗大旱保生产的历史选择。与此伴生的,有大干快上的冒进之举,但衡水人对取水、用水方式的考量和探索也频频见诸报端。
1978年12月25日的《衡水日报》,在头版刊发了《李开河公社搞水泥板防渗垄沟的调查》一稿并配发短评,报道了李开河公社破解土垄沟跑水、渗水、占地、盐碱化的做法。在这篇报道的影响下,衡水各地修建防渗垄沟的报道如雨后春笋:《加快水利建设的一条新路》《两种垄沟的对比》《冀县衡水枣强大搞水泥防渗垄沟》《水泥板防渗垄沟有五大好处》……
当年,大部分衡水人的头脑里可能还没有节约用水的观念,但过紧日子、艰苦奋斗的思想让他们见不得千辛万苦抽上来的地下水肆意横流。也许,就是这种朴素的观念,指引着衡水人在节水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20世纪80年代初,衡水开始了利用浅层地下水的尝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地委、行署召开机井建设现场会》《我区开发浅层水初见成效》《谈谈利用咸水浇地》等稿件的刊登,为之后20年间我市成功探索实验咸淡混交灌溉技术埋下了伏笔。
与咸淡混交灌溉技术同样叫响全国的,还有我们的“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机制。
2004年,桃城区被河北省水利厅确定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8月,农业水价改革的序幕在桃城区郑家河沿镇种高村拉开。桃城区在建立水权、水市场的基础上,把水像土地一样分配到户、分水到地。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节水办认可,并在全国推广;世界水组织也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了桃城区的经验。2006年,桃城区在全国首创“提补水价”机制,再一次用价格杠杆激发出农民的节水热情,开创了全国农村水价改革之先河。
对于水利范畴的这项重大革新,《衡水日报》予以高度关注。从2005年12月的二版头条《向分地一样分水到户》,到2007年5月的头版头条《桃城区“提补水价”破解农业节水难题》,再到2007年6月刊登的整版纵深报道《从“分水权”到“新水价”》……《衡水日报》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报道。这些报道,将衡水水利系统的首创做法推向了更高舞台。其中,两篇报道获得当年的河北省新闻奖,桃城区的农业水价改革模式在全省引发高度关注。
然而,地下水漏斗区的问题,曾经是衡水人绕不开的痛!据水利部门的相关数据,2000年至2014年,衡水平水年份深层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1.17米、浅层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0.77米。多年的地下水超采,已经使衡水成为4万多平方公里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锅底”,景县留智庙八里庄一带,严重时地下水埋深曾一度达到120米。
2014年年初,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自此,“压采”就成了《衡水日报》上的高频词汇。这年5月9日的《衡水日报》头版刊登了衡水市召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的消息。会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出,地下水超采治理是关系衡水生存发展的“命脉工程”,要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在随后的几年间里,衡水人迎难而上,在全国广邀知名专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外来水替代本地水、浅层水替代深层水、低耗水作物替代高耗水作物”四个“替代”和“节”“引”“调”“补”“蓄”“管”六项措施的治水方略,正式开启了衡水的压采之路。《冀州今年实现压采地下水4093万立方米》《傅水店村3000亩果园喝上“滴灌”水》《阜城:废弃坑塘变成集雨蓄水的“聚宝盆”》《邓庄镇:唱好“一提一补”节水戏》《深州:季节性休耕节水又增收》等一系列报道在《衡水日报》连续刊登,在大力宣传农业节水、坑塘蓄水、农村水价改革、季节性休耕等地下水压采经验做法和喜人成绩的同时,更加深了广大市民对压采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从关停地下井时的处处为难、事事提防,到看到地表水引入田间地头时的欣喜与感激,三年压采路,让很多水利人和压采区的群众成了朋友。到2016年底,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让地处华北漏斗区“锅底”的衡水,实现了试点预期目标,累计形成农村地下水压采能力5.23亿立方米。
初步的成效更激发了衡水人节水压采的动力。2018年以来,我市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要求,切实把实施节水行动上升为全民战略。2021年1月19日,《衡水日报》刊登的《我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一文,让这一喜讯传遍湖城大地。
为了集中展现衡水在治水、管水、用水中探索出的特色之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衡水日报》精心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衡水‘说’水”。从2018年4月开始,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主创人员走遍衡水各县市区的20多个乡镇、60多个村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记录、分析衡水的水,写作初稿与素材近100万字。经过字斟句酌、锤炼打磨,总计发稿23篇、近7万字。这组系列报道,全景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衡水之水的发展变迁,更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地下水压采、南水北调、农村水源置换等重点工程,并于当年获评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
和谐共生的乐章
如果说,压减地下水开采是衡水人为保护水资源,刀刃向内所做的不懈努力,那么外流域调水就是激活衡水人生态梦想的动力源泉。
2014年以前,衡水的地表水源主要依赖引岗黄、位山线引黄、引卫(引岳)水源,年引调水约5亿立方米左右。自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以来,衡水加大引调水外来水源,已实现位山线引黄、渠村线引黄、潘庄线引黄、中线引江、东线引江、引卫(引岳)、引岗黄等多条外调水线路。2018年至2020年,我市年引调水总量均保持在8.5亿立方米左右,2021年引调水13.53亿立方米,创多年来年水量最高。今年以来,已通过引江、引黄、引卫(引岳)、引岗黄调水和南运河、滹沱河、滏阳河生态补水,共引调外来水14.99亿立方米。
在众多的引水线路中,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工程是毋庸置疑的重头戏。衡水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2013年12月开工实施、2016年10月建成通水、2017年4月实现江水切换……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被报社记者形成文字、定格为照片,将消息传遍湖城大地。
与此同时,新建供水管网向农村不断延伸,连通了南水北调地表水厂和农村水厂。用优质长江水置换深层地下水的“农村水源置换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阜城、景县、枣强等地水质含氟量高的问题。
《枣强农村在我省率先实现“江水户户通”》一稿在2019年12月17日《衡水日报·晨刊》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报道了枣强全县实现全域农村“江水户户通”,553个行政村的42万人全部喝上了长江水的消息。文中关于长江水圆了全村(张秀屯镇张秀屯村)老少的“甜水梦”,让老支书高四东心里乐开了花的描写让人难以忘怀。
随后,景县、武邑县、滨湖新区陆续实现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全覆盖的报道也相继刊发。2021年7月22日,《我市全域实现江水村村通》一文,报道了全市332.21万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生活水源置换范畴的好消息……
“外流域调水是让地下水‘休养生息’、让地表径流和水系恢复活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衡水市水利局局长侯玉东表示,“外水”之于衡水,不仅仅是缓解大地之“渴”、让衡水百姓“喝”上洁净水,更是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蝶变。
盛夏的衡水湖,早已是鸟的天堂。“鸟类是最有灵性的,它们知道哪儿生态环境好。”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余广介绍说,衡水湖是全省十大秀美河湖之一,水质已由过去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种类也从2000年记录的283种增至328种……
2020年12月3日《衡水日报》刊发消息《三万余鸟儿乐享衡水湖新生活》记载了当年秋冬季抵衡候鸟数量创近年同期新高、新增3种国家级保护或内陆罕见鸟类在衡水湖歇脚觅食或休闲过冬的盛况。文中提到,“近年来,我市全部取缔1.38万亩网箱、拦网,完成湖心村搬迁,在湖区周边两公里区域内打造10万亩生态林……”
数年间人退鸟进,这片拥有7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近千种动植物的湖区成了万鸟“乐园”……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侯玉东表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让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正在积极建设中的冲击国家5A级景区的衡水湖诸多项目都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衡水日报》创办专栏、专版对景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游客中心整体建筑及配套设施建设严守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将把停车场打造成为“会呼吸的停车场”;“环湖绿道慢行系统工程”重塑人地关系,回归本真情怀……
今年4月28日,废弃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再度全线通水。为了探寻运河背后的故事,近日,衡水日报采访小分队来到了位于故城县郑口镇的“运河第一湾”。
“运河第一湾”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郑口镇时,出现的一处长约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弯。这里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大拐弯是运河上的背风港,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这里就像大运河这条‘水上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大型停车场’。航运时期,郑口码头最多能同时停泊日装卸量三四十吨的船50多只。”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介绍说,这也为郑口镇从普通村镇发展为运河商贸重镇提供了必要条件……
听着百年前舟楫往来的故事与河床冲刷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如大运河水一般悠悠流淌、延续千年的衡水人,正在这片壮美的热土上,唱响振奋人心的新乐章……
□记者手记
穿流市区的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过境故景阜三县、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凝结了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脉;历史上曾被称为“小黄河”、流经安平饶阳的滹沱河,孕育了“两个第一”的历史丰碑,红色精神永远激励着衡水儿女奋勇向前;黄河故道千顷洼,早已变身“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将生态湿地、鸟的天堂带到人间……
一篇文章不能尽述衡水与水的故事,但在一张张旧报纸的翻阅中,我们却读出了“衡水的水”的分量与内涵。
衡水的水,镌刻着根治海河、抗洪救灾的壮烈故事,荡漾着通衢问津、遍地行船的美好回忆,彰显着新时代保护发展地上水、综合治理地下水、建设生态衡水的战略之举,更孕育了宝贵的革命精神、战斗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衡水儿女,在与水的相生相伴中,领悟着水所蕴藏的智慧与哲思,探索着人与水和谐相处的路径与方式,奠定了这座城市水文化的深邃内涵。
每一片水域,都有它的故事;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诉说。让我们沿着老记者的足迹继续上路,秉承新闻专业精神,记录身边点滴变化,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书写奋斗路上的动人故事,感受记者职业的可贵荣光。
策划 韩雪
摄影 王耀 陈康
视觉 张松 陈康 杨丽卿
部分视频资料由衡水市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