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北京中医药的资源优势,2018年10月,衡水市政府与北京中医管理局启动了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经过3年多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各个项目均已落地落实,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2021年在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京衡双方完善政策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创新服务模式,“名片”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北京10家中医院与我市各中医院1对1的开展无缝对接合作,组建了11个中医重点专科;培养25名中医药学科继承人,建成7个首都名师传承工作站衡水分站。北京名中医团队等定期来衡会诊查房、举办学术讲座,培养出126人的精英师资团队、2361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他们还下沉到乡间集市开展义诊,指导乡镇“国医堂”的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受疫情影响,我市通过搭建远程医疗网络、开通手机APP,让老百姓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实施京衡“名片”工程以来,北京专家团队累计接诊5.6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万人次、会诊疑难病例2506例;绿色通道转诊北京898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6例。
他们筑牢五重保障,狠抓四项措施,确保“名片”工程后劲十足。一是筑牢组织保障。他们将“名片”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政府重点任务,市政府定期召开调度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筑牢政策保障。他们出台了“名片”工程建设项目市级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医联体建设激励办法等系列支撑性文件,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全方位、多手段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三是筑牢体系保障。市编办专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要在卫生健康部门独立设置中医科(股),目前市县两级编制均落实到位。四是筑牢人才保障。在衡水执业的北京专家未成年子女随父母来衡就读的,可办理转学、入学手续;首都名师在衡水开展“师承”教育的,纳入衡水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规划。五是筑牢责任保障。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要求,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月月报进度、季度有检查、年底交总账。同时,他们狠抓四项举措。一是推动首都名医传承工作站在基层扎根结果。支持指导故城、景县中医医院建立首都名医传承工作分站,通过名医带教、整理医案、学术报告等,快速提升县级中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二是推出“互联网+名医”诊疗新模式。建立多媒体诊疗室,开展北京专家线上远程诊疗、查房带教、学术交流等业务,实现“名医带动名科、名科成就名院”示范效应。三是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战略。开展京衡“师带徒”教育,采取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四是拓展中医药服务内涵。依托衡水湖自然资源优势、衡水中学教育优势、董子故里文化优势,挖掘更多旅游项目列入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纳入京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
此外,他们借鉴北京经验,探索推动中医药学术、服务、管理“三模式”改革,实现中医的思维回归、技术升级、效能提高,初步形成中医药学术精致、服务精准、管理精细的新格局;积极搭建京衡中医药交流合作、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吸引北京中医药科技资源,打造产业链条完善、带动能力明显的中医药支柱产业,借助北京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助力衡水传统中医药器械产品提档升级;推进智慧中医院建设,建立远程会诊、带教查房、智慧服务等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创建中医馆信息平台升级试点市为抓手,完善国医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信息化功能,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作者:沈晓燕、赵松、韩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