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衡水市委机关报《衡水日报》即将迎来创刊60周年。为回顾衡水日报社60年来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继承发扬前辈报人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敬业精神,衡水日报社以“衡报60载,重走前辈采访路”为主题,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一线采编人员从研究报史资料入手,回顾前辈报人重大主题报道,梳理线索、积累素材,下沉基层一线,重访老典型,重温老新闻、节点性事件,体会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在报社全媒体平台广泛刊发推送,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展示衡水市、衡水日报社60年来的发展变化、崭新面貌。


鉴往知来、温故知新。衡水日报社在强化实践锻炼的同时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切实提升采编队伍的理论水平、精神境界和业务能力,以崭新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老劳模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一份报纸伴随一个城市,已经走过60载风雨路程,共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1962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衡水专区。9月1日,中共衡水地委机关报《衡水日报》创刊,最初名为《衡水群众报》。从此,衡水人拥有了一份家乡的报纸,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时的耿长锁,已经是一位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与这样一位有着高风亮节的长者相伴,我们前行的道路上有了引领、多了信心。60年来,一代代衡报人在榜样的激励下,不辞辛苦,常年行走于衡水这片有着光荣历史的热土之上,传送党的声音、镌刻时代印记、定格珍贵瞬间,在奋斗与成长中,传承弘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老劳模精神”,努力为党的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一篇篇报道振奋人心


多年来,《衡水日报》采写编发有关耿长锁和五公的专题报道、相关资讯和文学作品成百上千,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影响广泛、深入人心。 




创刊号


1962年9月1日,首期《衡水群众报》倒头条位置刊发消息《五公干部社员加劲搞好集体经济》。“饶阳县五公公社生产大队一片繁忙景象。各队社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正在积极搞好‘三秋’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自己走集体化道路二十周年……”


五公村是耿长锁的家乡和一生战斗生活的地方。1943年,耿长锁响应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和贫农乔万象、李砚田、卢墨林一起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1951年政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公村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


创刊号这篇文章中,耿长锁的光荣事迹和五公公社生产劳动的场面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一份报纸的起点,伴随这样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令人充满喜悦与振奋。 


接下来的日子里,《五公大队积极归还国家贷款》《五公大队掀起冬季生产高潮》《五公干部劳动成风》等报道相继刊发……1963年5月,“衡水地区英雄志”栏目开始连载长篇通讯《五公办社二十年》。


1963年是五公集体化二十周年,却也是多灾多难的年份。这年夏天的特大洪灾,深深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当时,衡水日报社还在安济桥头旧址,由于地势较高没有被淹,成了地委行署等机构临时办公的地方。8月10日起报社因灾停刊,9月17日才复刊。期间出了9期八开两版的临时版。那段时间的灾情报道并不渲染悲情,而是从抗灾自救的角度展示人们战天斗地的坚韧顽强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关耿长锁和五公的稿件更是如此。10月31日《衡水群众报》二版刊登长篇通讯《在同自然灾害斗争中成长壮大》,回顾五公大队战胜种种自然灾害的历史,告诉人们“依靠集体才能战胜灾荒”,指明自力更生是出路与方向。


五公农业合作社被誉为“社会主义之花”。建社二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专门刊发社论,《衡水群众报》也掀起了宣传报道的高潮。


10月29日头版头条《社员正用新的生产成绩迎接大喜的日子》是“预热”。随后刊登的相关主题新闻报道、诗歌、散文等数量众多、百花齐放。没多久,《衡水群众报》几乎成了“五公专刊”。11月25日至27日召开的庆祝大会为期三天。23日头版整版刊发时任中共地委书记赵树光署名文章;26日一版倒头条《两个社会 两个天地——饶阳县五公公社集体化二十周年展览馆参观记》,二版整版长篇通讯报道五公大队党支部如何进行政治思想工作;28日头版整版以《五公举社欢腾喜庆集体化二十周年》为题报道庆祝大会消息,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出席大会并讲话,耿长锁与林铁、赵树光的合影刊登在头版报眼位置……




1963年11月28日《衡水群众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耿长锁带领五公人民艰苦创业,创造了许多骄人业绩。他们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逐渐走向富裕。耿长锁成为那个时代农业战线的一个杰出代表,五公村也伴随他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那时的衡水专区还是“一穷二白”,刚刚创刊的《衡水群众报》只有四开四版,是周三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在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有关耿长锁与五公公社的各类信息时常见诸报端。对这样一位声名远扬、有着全国影响力的“老模范”“老典型”,报社不惜版面,投入大量采编力量,大张旗鼓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报道,持续强化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但为广大干部群众带来期盼已久的精神食粮,更为全社会源源不断注入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激励干劲,对那时自然灾害频发、尚处于贫困状态的衡水地区来说,起到了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五公人民满怀革命豪情迎接组织起来三十周年》、《金桥颂——来自五公的报告》(1978年)、《四十年道路今更宽》、《各界人士欢聚耿长锁故里 共庆五公艰苦创业五十载》……每到五公建社纪念时间节点,不同时期的《衡水日报》都推出了相应的重头报道。“老劳模精神”充实着一代代人的心灵家园,伴随着衡水一步步发展壮大,见证着这片热土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老劳模”的声音真切感人


在人们心目中,耿长锁是令人敬仰的先进模范典型,似乎和普通人有点距离。而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在资料室中翻阅一张张泛黄发脆的旧报纸,他的形象在为数众多的报道中渐渐丰满立体起来。




20世纪60年代“老四户”在秋收麦场。”左起:乔万象、耿长锁、李砚田、卢墨林。


1962年9月6日,第三期《衡水群众报》刊登了一封简短的群众来信,标题是《耿长锁救儿童》。一位名叫刘藏智的乡村教师讲述自己的亲历见闻。他眼中的耿长锁,是位63岁、急公好义、充满爱心的长者,可亲可敬。9月20日一版消息《三位劳模节日互访》不到200字,写的是耿长锁与著名劳动模范王玉坤(安平南王庄大队)、甄春双(深县段家佐大队)在中秋节前后的一次互动。此时,耿长锁和王玉坤都有了出国参观的经历,他们在交流中“加强团结、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1963年10月31日,《衡水群众报》开始连载《耿长锁的故事》。作者刘怀章是《河北文学》编辑,1962年第一次到五公村采访耿长锁。衡水人通过家乡的报纸,对“老劳模”的事迹有了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这篇《耿长锁的故事》及《耿长锁的助手乔利广》还发表于《天津晚报》和《人民文学》,受到著名作家孙犁、方纪等人的称赞。


时光流逝,从《衡水群众报》到《衡水报》、《衡水日报》,这份报纸始终关注着耿长锁和五公的前行之路。


艰苦的岁月中,耿长锁带领村民埋头苦干。改革开放后,他与时俱进,和五公人民一起踏上新的征程。《老模范研究新问题》《耿长锁谈五公大队的责任制》《耿长锁联合十二户办面粉厂》《耿长锁投书找信息》……耿长锁后来成为省级干部,却从没离开过五公村,一辈子都是“农民中的农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为家乡的建设殚精竭虑。


1985年11月26日,耿长锁在五公村去世。12月8日,《衡水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耿长锁追悼会在石家庄隆重举行》,二版整版是《河北日报》驻衡水记者徐春林采写的长篇通讯《执着的追求——在重病期间的耿长锁同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凡是和耿长锁接触过的人,都对他有这样一种感觉:幽默而持重,老成而健谈。从不随便对人对事下定论,更不人云亦云,看风驶舵,瞧着某些人的脸色和口吻说话。这种诙谐而不庸俗,坚韧而不自傲的风格,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形成的……”记者李清在《耿长锁的心声》中,以新闻随笔的方式写下自己眼中的耿长锁,让“老劳模”的形象更为真实亲切,进一步拉近了与普通人的距离。


除了见于记者、作家的笔端,耿长锁自己的声音也曾出现在衡水的报纸上。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时期的《衡水日报》发表过不少他的署名文章,内容多是一些时政话题,阐述观点、表达态度,第一篇就是1963年11月23日二版头条《集体化“大学”二十年》。


1966年2月8日《衡水群众报》二版整版发表耿长锁署名的《什么常堵塞自己的耳朵》,是据新华社整理的文稿。文章从抗旱工作说起,提出“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倡导“搬掉听取群众意见的挡头,充分发扬民主”。



《干革命总是多一点人好》、《怕群众是没有道理的》、《共产党员要讲真话》、《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耿长锁52岁才开始识字,文化程度不高,这些文章不少是由他人帮助整理成文,口语化色彩明显,是原汁原味的老百姓“庄稼话”,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这样的表达很“接地气”,对于几十年前受教育程度相对有限的普通群众来说,非常容易被接受、认同。对于今天的新闻宣传工作来说,依然能够带来新的启发,是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上世纪60年代,报纸上还有不少繁体字,“编者按”用的是“编报人说”一词。从有关耿长锁的报道中不难看出,那时《衡水群众报》刊发的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遣词造句、文风特点等与现在有所不同,时代感非常强烈,一般短小精悍,甚至有“百字新闻”,朴实简洁、明白晓畅。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衡水日报》成为对开大报,版面增加,内容丰富,文风严谨,显得更加沉稳厚重。


 一代代报人传承接力


在衡水日报社,可以说,“谁人不知耿长锁”。60年来,众多衡报人都采写编发过有关耿长锁和五公的各类文章。


创刊时从石家庄日报社调到衡水日报社的李清,生前多次采访耿长锁。他在《我所认识的老耿》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庆祝五公办社二十周年时,我到五公采写报道。几万字稿子,老耿都逐句逐字地看,并在上边划了许多圈圈点点和问号,耐心地告诉我需要修改的地方,一再要求多写群众的功绩,少写他个人,还建议写上他的不足之处,迫使我不得不认真修改作品。我离开五公时,老耿拉我到家里吃了顿面条,味道浓郁得很!但更耐人寻味的是真挚的友情。我灵机一动,将随身带来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赠送给了老耿。他眼里一亮,从心底涌出喜悦……”回首过往,“老劳模”与衡水日报社记者结下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报人画家李丰田今年已经83岁,曾参与《衡水日报》创刊,是资深美术编辑。他记得,这份报纸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农村和农民,“字大图多”,需要很多绘画作品美化版面,他也因此格外忙碌,印象最深的就是下乡。


1963年洪水稍退,踩着泥泞,李丰田就启程了。他从衡水出发,坐长途车到前磨头,再搭车去饶阳,下车又步行三四里路才到五公。“那时农村没有招待所,我们就住在老乡家里,吃‘派饭’。户里有什么事都会招呼我们。白天打农药、锄地,有时晚上和大家一起浇地,关系处得相当不错。那次创作连环画《五公集体化二十年》,我在五公住了近一个月,在老乡家炕上的小桌上完成了46幅画作,发表时用了两个版面……后来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和那里很多老乡都成了朋友。”李丰田曾与耿长锁一起在田间劳动,还在耿长锁一位远亲的家里住过。“耿长锁为什么‘行’?他坚持实事求是,有大公无私的情怀!”


时间来到1990年。一次,一位地委领导见到当时在地委宣传部“帮忙”的衡水日报社原社长杨淑强,聊起已去世5年的耿长锁,说不知五公现在的干部们什么样,应该组织写写“老劳模”的后来人。


这一年,为使报纸更加面向群众,转变采写作风,《衡水日报》编委会决定:记者轮流分期分批下基层。2月20日,时任报社总编辑蒋清泉率先带领第一批记者兵分两路下到农村,两个月行程上千里,先后走访8个县近20个村镇,重点就是五公村。对这次采访活动,新华社、《新闻出版报》曾进行报道。


杨淑强和贾跃平、韩志刚一道来到五公村,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睡硬板床、吃大锅饭,一住就是十多天。他们都不是第一次来五公,村里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小杨”高高瘦瘦,说话慢条斯理,工作起来废寝忘食。


“那时村里还没有现在的大门楼。村干部们表现很出色,确实继承了‘老劳模’的传统和作风……”杨淑强说,那次他们采访了很多人,与村镇两级所有干部座谈,家访十多户,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构思,反复打磨,创作了近6000字的长篇通讯《耿长锁的后来人》,刊登在1990年3月30日《衡水日报》头版上。不久,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发了半个版。




1990年3月20日《衡水日报》


新华社通稿《衡水日报总编辑带队下乡采访》发表在《衡水日报》1990年7月17日头版,里面有这样的记述:“下基层、捞活鱼”,记者们在田间地头写的是基层新事,说的是群众心里话,生动活泼,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农村的新人新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记者每到一县,不浮在上面听汇报,他们远道乘汽车,近道骑自行车,有时还步行到农村。大半时间,记者和群众吃住在一起,利用炕头饭桌、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长,讲形势,讲政策,边劳动边采访。每写完一稿,都念给群众听,反复征求群众意见……


衡水日报社记者部主任刘金桥是位“70”后,参加工作后了解到很多前辈记者赴一线走基层的大型采访活动。洪灾、震灾、非典等重大事件,每次衡水日报社记者都是冲锋在前。“京九沿线学习考察”、“沧桑巨变20年”环市千里行、“到基层去过记者节”……这些主题活动,他从“听说”到“参与”,一步步成长成熟。2014年耿长锁纪念馆建成之际,他曾去饶阳报道开馆消息。瞻仰耿长锁雕像、浏览一块块展板、走访一位位村民,他深切感受到“老劳模精神”的感召力量,对耿长锁和五公村更加关注,此后多次组织记者进行相关报道,传承弘扬耿长锁精神。


“老劳模”的精神赓续传承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在《衡水日报》上可以发现,对耿长锁和五公的宣传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最初,主要有消息、通讯、照片、纪录片,各类故事、绘画、音乐等,后来逐渐有了文集、剧作、纪念馆、研讨会、主题活动——


1963年3月,河北省文联、作协天津分会共同组织的五公公社党史编写组到达衡水。衡水籍作家王林带队,成员有李满天、张庆田、刘怀章、韩映山等。4月13日《衡水群众报》三版“滏阳花”专版在“阳春三月诗意浓,作家挥笔赞五公”栏题下发表他们创作的歌曲和诗作;1964年夏天,著名剧作家曹禺、阳翰笙先后来到衡水。阳翰笙和著名诗人田间的诗作发表在7月11日《衡水群众报》三版“五公赞”栏目中。




1963年4月13日《衡水群众报》三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文艺界名家都来过五公,魏巍、梁斌、胡苏、董希文、靳之林、杨先让……现在,有关耿长锁和五公的文集主要有《走向幸福道路》《花开第一枝》《第四十个春天》,纪录片有《走向康庄大道》《光辉的历程》《五公大队在前进》等。


多年过去,耿长锁的故事依然书写在日新月异的各类载体之上;他的精神一如既往闪耀光芒,滋养着一代代后来人的心灵。


1996年,耿长锁汉白玉雕像在五公火车站广场落成;2005年,《耿长锁传》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耿长锁个性化邮票;2013年,全国劳模耿长锁精神研讨会召开;2015年,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耿长锁》公演;2016年,以耿长锁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金色大地》杀青,《耿长锁与五公村珍贵历史影像》出版……


《衡水日报》忠实记录着耿长锁精神的赓续之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创新载体渠道。2021年7月,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衡水日报客户端视听频道推出“在党旗引领下”系列特别策划,创作短视频作品《耿长锁和全国首个土地合伙组》,被广泛转发。


“人们在重温耿长锁同志感人事迹的同时,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灵魂洗礼。”记者张月亭曾以《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为题,写下河北梆子《耿长锁》演出侧记。她的采访对象说,“耿长锁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传颂,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敬仰、学习,就是因为他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深切的为民情怀。”“被耿长锁感动,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倾力服务群众,感动的是他那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伟大精神!”


5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初夏的清风吹拂,又是一个艳阳天。我们与新一代青年记者一道,再次来到五公村,继续追寻“老劳模”的足迹和身影。这一次,又有新的收获与感动。




2022年5月17日,衡水日报社采访小分队再次到耿长锁纪念馆采风。


耿长锁纪念馆2015年获评全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2017年成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过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讲解员王岁岁训练有素,对展馆中的每件展品、每张照片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耿老是饶阳人民的骄傲,他的精神还在激励着更多后来人。宣传好‘老劳模’,是我的责任。”


“五公村一直延续着耿长锁流传下来的勤政文化。村民们集体意识比较强,凡事都是先国家、再大家、最后才是小家。”五公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兵和几位前任有着共同的坚守。村民们对“老劳模”念念不忘,说起当年,常常眼含泪光。


耿长锁的外孙张满囤75岁,自幼与耿长锁共同生活。他记忆中的耿长锁始终保持朴素的农民本色,常年在地里劳动,下地穿的布鞋底上都磨出了洞。“不管多大的领导来,都得上地里去找他。”对自己的家人,耿长锁没有说过多少豪言壮语,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勤劳、自律、真实”是立身之本。


76岁的李长铎29岁当生产队长,曾每天跟着耿长锁下地劳动,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当年没少跟着老社长学习。做事要认真,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他说,五公村人口近3000人,但是班子成员只有7人。“我们村‘两委’班子都尽量减少开支。为村集体办事,村干部们都精打细算,让每分钱都用对地方。”


“利益面前村干部要‘靠后’,评先进、评低保,决不优亲厚友。一样的条件,村干部的亲戚要‘靠边站’。”72岁的李永利曾任村主任22年,他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村务公开,凡事为普通村民着想。廉洁必须守住。”


五公村民中心党员活动室里,“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的耿长锁精神,有详细的解读展示。“走进新时代,生活富裕了,我们仍然要像耿老当年一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张红兵说,疫情影响之下,五公人民回顾耿长锁当年抗洪抗旱、不惧艰难险阻生产自救的豪情壮举,满怀信心、积蓄力量。“今后,我们要把‘老劳模精神’继续一代代传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今天的五公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兴旺、商业发达,特色养殖、蔬菜大棚、樱桃园等遍地开花,饭店、超市、商铺密集,生活便利程度与城市别无二致。四处走走看看,我们发现,耿长锁和合作社的元素无所不在:街道有合作路、互助东路,广场有耿长锁宣传画,街头有“传承耿长锁精神 开创五公新面貌”宣传语……


静夜沉思,“耿长锁”绝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符号,而是一种经久不竭的精神动力!


当年《人民日报》社论中有这样的话,“四户农民的小小的‘土地合伙组’刚刚成立的时候,他们穷得差不多一无所有。但是,他们手上却有一种万金难买的财产,这就是勤俭创业的干劲。”


这个城市的起点,是一个为扶贫成立的专区;这份报纸的起点,来自省内各地的支援。我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历尽艰辛走过60年风风雨雨,有了今天蒸蒸日上的事业与美好生活。今天的我们,该用什么来珍惜,用什么去延续、去创造?


见贤思齐。作为普通公民,作为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造福为民”这16个字应该时刻铭记在心、外化于行。


让耿长锁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激励我们勇毅笃行!




2022年5月17日,衡水日报社记者与五公村老党员座谈。



策划  韩雪


视觉  郭树清  陈月振


美编  杨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