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伴随社会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密接”“次密接”这样的新词,随着两年多的抗新冠疫情,已约定俗成。
2022年4月25日,作为“次次密接”或者“次次次密接”,我们一家三口,也要“居家隔离观察”。缘自女儿单位发现“次密接”,他们凌晨两点全体集合,被送去集中隔离观察点。这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必要措施,认真配合是责任和义务。只是,第一次成为这样的配合角色,突如其来,似有似无地感到心理准备不足。女儿被接走,五岁的小外孙再无睡意,好奇、兴奋,不时问这问那。老伴陪着他,挨到天亮,才半躺半坐地迷糊了一会儿。
这天,预报气温最高28℃。近十点,来人了,应声开门,在大门口接受登门核酸采样。包联单位的小辉,领着两位医务人员站立门前。我们大小三口,都是单衣短衫。见小辉,边说边举起手背,擦掉额头汗珠,向背后甩去。后边两位,从上到下被白色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个子都不算高,透过略带薄雾的护目镜,确认都是女士。从她们轻柔的话语和娴熟的动作,能感觉到丝丝和蔼与疲惫的气息。据说,他们一早起床,已经工作四五个小时了。
依次取样时,小辉说,刚刚做完本片区的全员核酸取样,就赶过来了。听罢,让人不由暗生敬意,“辛苦了,你们辛苦了。给你们添麻烦啦。”老伴也连连说,“辛苦,谢谢,谢谢!”望着小辉和两位“大白”转身离去,老伴似自言自语,“看这孩子岁数都不大,哎,当个大夫,也真不容易!”
小城是熟人社会。如果不是三位上门者太忙,不方便说话,说不定,引到家里坐坐,几句话一沟通,就知道他们是哪里人、谁家的孩子了呢。为不知感激对象真容,而稍稍遗憾。
生活在小城,处处有熟人呵护着,人情味特别浓。我感谢登门服务的他们,也感谢邻居。两天来,我们体验着居家隔离,也享受着这份情意。东邻刘兄,微信告知,“买了面条,给你挂门上了。”开门一看,一兜新鲜的湿面条,还有鲜嫩的豆角、茄子、西红柿,白条鸡、拾掇干净的大鲤鱼……西邻耿弟,让小女将大葱、洋葱、大蒜、韭菜、茴香、西葫,堆放于门前。同院的赵弟妹,自告奋勇,兼职采买,保证所需。
不时有微信问候,不时有电话询问讯息,不时听到祝福勉励的话语。已退休离职七八年的我们老两口儿,得知将要面临十几天的隔离后,一度联想网络曝出的沪城艰难,曾为家存菜品单调和不足,而生出过一丝担心。此时,这些担心已完全化为乌有,且为幼稚的多虑而自感羞愧。米面菜油肉,堆满了冰箱的冷冻冷藏柜,竟然一下子比过年时还多,足足能满足十几天的消耗。少了户外活动,多了充裕的时间,老伴从“抖音”中学来的煎炒烹炸,更乐于操作展示。如此,长膘添肉,将不可抗拒。
病毒无情人有情,设身处地,真真切切。休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实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小城真情,定能把毒魔扫荡得宇廓风清。
小城真好!
作者:刘振奇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