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在周边县市出现阳性感染者的严峻形势下,我市实现了零输入、零感染、零传播,巩固了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一年来,我市疫苗日接种能力达22万剂次,3岁以上人群第1剂次累计接种达366.88万人。


一年来,我市单日单管核酸检测能力达到10.4万例,1月9日至12月27日,共完成核酸检测2597.6807万例。


……


这一项项成绩、一串串数字,都是我市扎实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一个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抓早、抓小、抓严、抓实、抓准、抓细各项防控举措,真正做到精准防控、有效防控。


织密“监测网”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内防控形势紧急、复杂。我市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组建“1+6+1+1”信息平台数据专班,加强监测数据分析研判,全市209个网络直报单位报告系统规范运行,传染病疫情总体形势平稳。


同时,我市研究制订了1个整体预案和27个专项工作方案,规范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大练兵备战力度,市县两级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模拟等形式强化演练,聚焦应急响应、风险管控、流调溯源、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医疗救治、信息报告发布7个重点环节,做到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练兵。全年累计组织演练40余场次,参加演练2300余人次,切实做到提升能力、锻炼队伍、有备无患。



为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工作,我市通过外地发来的重点人员协查通报、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筛查等多渠道、多手段,认真做好重点人员排查管控工作,确保第一时间摸清行动轨迹、第一时间发现重点人员、第一时间管控风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重点地区来衡返衡人员65750人次,协查处置2059人,筛查发热人员42648人次;组建了373支共2402人的流调队伍,严格落实“2+4+24”流调要求,强化培训演练,共组织市级培训5场次600余人次、县级培训120余场次8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流调队伍快速反应能力。


消毒作为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县两级共成立了66支消杀队伍,签约具备消杀资质的第三方公司4家,对商场超市、宾馆饭店、交通场站、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卫生间、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精准开展消毒工作,对垃圾清运站、污水处理厂、养殖场、屠宰场、快递物流站点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消杀和环境监测,最大限度阻断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的传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消毒消杀33亿平方米。



核酸检测是疫情防控的“监测网”,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市把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作为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要求的有效手段,建立核酸检测点42个,配备核酸检测设备141台、提取仪104台,单日单管检测能力达10.4万例。1月9日至12月27日,共完成核酸检测2597.6807万例。全面抓好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工作,设立一级网格169个、二级网格3054个、采样点4762个,组建采样小组4070个,配备采样人员7706人。自2月9日启动重点人群每周一次核酸检测工作以来,共进行了41轮核酸检测,累计检测915.0564万人次,结果全部为阴性。为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增强市民防护意识,我市通过广播电视、明白纸、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解读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引导群众科学防控。


建立“防护线” 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打上加强针,这下放心了!”12月10日,在市区红旗大街传控家园预防医学保健门诊部,刚刚完成加强针接种的外卖员刘瑞泽说,由于工作原因,平时接触的人和物都很多,如今在社区安排下打了加强针,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构筑免疫屏障,疫苗接种是道必答题。为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我市结合实际,制订了五版《衡水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实施方案》,分时段明确任务指标,精准保障疫苗供应。各县市区通过部门+单位、村(社区)+个人,组织动员网格内所有目标人群和集体单位,开展接种人群的动员、摸排、登记、审核等工作,确保符合免疫接种条件的人员实现“应接尽接”“快接早接”。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新冠疫苗接种点262个,配备预防接种人员3510人、医疗保障人员450人、救护车236辆。3岁至11岁人群第1剂次累计接种47.28万人,3岁以上人群第1剂次累计接种366.88万人,完成率为89.43%,累计接种加强针21.23万人,11月份完成率达95.06%。



党员干部作表率,带动群众接种。我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党委(党组)带头,带动单位职工接种,各行业主管部门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强对行业人员疫苗接种工作的督导,进一步提高了疫苗接种率。安平县通过向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行业单位发放绿色安全标识等措施,督促主管部门组织行业单位有序接种,加快推进重点人群接种;教育部门组织多所学校通过“一封家长信”“一节主题班会”“一次家校沟通”等形式,引导学生家长主动参与新冠疫苗接种,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家校共促模式,为青少年建立起家庭生活“防护线”。


各县市区健全接种台账,统计接种人数、未接种人数、禁忌症人数等,逐人建档立卡,精准掌握底数。他们利用实际居住人口系统、户籍人口底档、医保和核酸检测台账进行大数据比对,摸排省外接种人群,掌握该部分人群现居住地、是否接种等信息;利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逐日精准摸排符合第二、三剂次和加强免疫间隔期限人员,发送70余万条短信进行预约沟通,跟踪督促;组织县、乡、村干部职工和网格员、志愿者排查未接种一剂次、符合第二、三剂次和加强针间隔期满未接种人员,进行宣传发动。


同时,我市因地因人施策,创优接种服务,建立了以固定的大型临时接种点和常规预防接种门诊为主体、上门接种服务为补充、个人预约和团体预约相结合的疫苗接种服务体系,日接种能力达22万剂次。为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组织开展卫生健康系统全员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2万人次。针对“一老一小”接种安全,我市印发了《12岁-17岁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指导意见》《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随访工作指导意见》,3岁至11岁人群接种现场专门配备儿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重点保障,60岁及以上人员完成疫苗接种后3天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负责人安排好随访工作。严格执行接种前健康询问、“三查七对一验证”和接种后30分钟留观措施,保证接种点“四有”要求落实到位,最大限度减少异常反应发生。


对疫苗接种工作实施“常态化”督查,我市组织两个督导组对各县(市、区)疫苗接种等工作进行巡回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日通报”“日调度”,确保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


守好“哨点关” 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哨点”。12月15日,在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人员正认真地为前来就诊的市民扫码、测体温;预检分诊处,医务人员正逐个询问就诊市民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并进行相关信息登记;医院广播也在循环播放着安全提示……前来就医的孙女士说,就诊先要看行程卡和健康码,显示绿码、体温正常才能进入医院,“医院防控措施挺严格的,程序也流畅,作为患者,感觉很放心。”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发热患者登记制度,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急诊入口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温监测、查看健康码、行程码、询问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对发热患者,实行闭环管理。我市21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配备714名医护人员和178个独立隔离留观房间;114个乡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发热筛查门诊,配备1220名医护人员和198间隔离留观室;5719所村卫生室设置了预检分诊点和临时隔离点,严格执行就诊患者测温、验码、登记、报告、转运、消毒等工作流程,做到了1小时内上报可疑患者并及时由负压救护车闭环转运至发热门诊。截至目前,我市发热门诊累计接诊58287人,累计留观5588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同时,我市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将市级救治定点医院由市第三人民医院调整为市第二人民医院,后备定点医院由市第二人民医院调整为市人民医院,康复定点医院由市人民医院调整为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点人群收治定点医院为市第五人民医院。各定点医院按照“每50张床位足额配备1名专职院感管理人员,每病区设1名专职感染防控负责人”的要求配备了院感人员,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多轮次院感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院感工作落实。按照“四集中”原则,我市组建了22支139人可随时派出的重症救护队伍、58支1685人可随时派出的救治队伍、1支7人的ECMO救治团队三类医疗救治队伍,一旦需要随时开展救治。


在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我市坚持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1月份选派347名医务人员、30辆救护车支援石家庄市和邢台市疫情防控;11月份选派204名医务人员、38辆负压救护车支援石家庄市和辛集市疫情防控,同时支援辛集市1000个隔离点房间,为全省疫情防控作出了应有贡献。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当前,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艰巨繁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中继续闯关夺隘,奋力夺取全市疫情防控新的胜利。


摄影:陈康 陈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