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能不能回家过年,是眼下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已经有不少省份倡议“非必要不离本地”“就地过年”“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就是希望在这个中国人口大迁徙的时间中,大家能减少流动,确保各地疫情平稳可控。



是否就地过年不能“一刀切”,这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明确态度。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表态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比如,北京在倡导市民在京过年,非必要不出京的同时,也考虑到高校学生、务工人员等确有强烈出京需求的群体,提出确保有组织购票,“点对点”运送。这就是杜绝“一刀切”的正确做法,特别是将在外务工人员纳入重点关注群体。


一到年关,农民工群体的“年”怎么过,分外牵动人心。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是农民工最为集中的地区,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春节越来越近,每天可能都有人离开这些打工地,返回老家。针对这种情况,当前有多个地方建议在外务工人员春节不回家。


其实2021年春节时,多地就已经推行了就地过年。所以这一次争议之声少了,大家有了心理预期,各地也纷纷提出针对务工人员的“挽留”福利。比如浙江宁波的“留岗红包”:对2022年1月26日至2月10日期间在宁波市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和重大项目施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工作,且2021年12月在甬缴纳社会保险的非宁波户籍员工给予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


就地过年改变了春节的方式,但不应该削减人们对于年味的追求。所以做好服务保障,让防疫更好地体现城市温度和人性化,考验着各地治理者的智慧与能力。


以北京的举措来说,一方面提出要做好生活物资供应、公共交通保障、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服务,满足公众日常需求,另一方面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增加丰富的线上线下文娱活动,加大冬奥节目投放,丰富节日文化生活。


从农耕社会走向现代文明,当迁徙流动成为社会常态,安土重迁的伦理在弱化却始终存在,远方与归去依旧是国人的不变情愫。平日里,从家出发,逐梦远行;过年时,从五湖四海启程,如飞鸟归林。回家过年,是人们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在外的游子都想着回去看看父母,陪陪家人,卸下一年的疲惫,放松放松心情。


当大局与小家面临冲突时,那就抓住主要矛盾:到底是过春节重要,还是防止疫情复发更重要?疫情防控为重,在保障做好、“福利”落实的前提下,农民工群体可以自由选择,“确有必要”回家那是情理之中,而接受了“就地过年”那也应该好好过春节。


不问他乡与故乡,人在哪,年就在哪。就地过年,是为了以后每个年都能阖家团聚——放在疫情反复的当下,这并非一句空话。我们都相信,疫情总会过去,还有很多个春节等着归人。



作者:陈俊宇     编辑:边建军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