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陵兰岛下起了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场大暴雨,据科罗拉多大学研究者给出的数据:伴随着格陵兰岛这场大暴雨从天而降,冰川将加速融化,最终会导致至少70亿吨水伴随着暴雨流失。而这已经是过去10年时间里,格陵兰岛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融化事件了。有研究者表示,暴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的极端高温引起的。


格陵兰岛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气候变化还给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物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动物的体型开始变化、北极熊近亲繁殖增加、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警钟已经敲响。


极地:北极熊近亲繁殖增加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人口稀疏的南北两极最为强烈。


北极变暖的速度是这个星球其他地方的2倍以上,这是因为海冰的减少会加速变暖。白色的冰可以将85%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但随着冰的消融,深色的海洋仅能反射10%的太阳光,剩余的热量被吸收,加热了周边的空气和水体,形成恶性循环。


除非能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否则科学家相信,到21世纪中叶,北极的永久海冰将会只存在于极北的小片地区。夏季,几乎整个北冰洋将会完全无冰。


一名男子在丹麦格陵兰岛东部乘船经过漂浮的冰山。


另据最新研究,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近亲繁殖,进一步加剧其灭绝风险。


研究者表示,这是因为随着冰川消融的速度加快,它们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小,且越来越难以接触到种群里的其他同类。


研究还显示,由于浮冰越来越少,北极熊难以捕食海豹,不得不改变饮食习惯,改吃鸟或鸟蛋,甚至自相残杀。


目前全球大约有2万到3万只北极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北极熊列为“易危”物种。


2020年2月2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拍摄的北极熊幼崽芬佳。


动物正在加速“变形”,现实版“小飞象”或将诞生


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动物开始改变自身进化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近日,发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杂志上的研究综述显示,一些温血动物的体型正在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随着地球变暖,动物的喙、腿和耳朵越来越大,这让它们能够更好地调节体温,其中鸟类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


当动物过热时,鸟类和哺乳动物会分别使用喙和耳朵来散发热量。历史上,气候温暖时期,一些生物进化出更大的喙或耳朵,以便更容易地散热。随着气候变暖,这些差异变得更加显著。


该研究论文作者、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研究员萨拉·莱丁表示,不知道动物的变形是否真的有助于生存。但令人震惊的是,气候变化推动动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进化成这样。


虽然科学家们表示很难将气候变化确定为动物变形的唯一原因,但气候变化是所研究的动物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物种间的共同点。


这篇综述论文认为,随着气候变暖,变形很可能会继续下去。莱丁说,“耳朵等突出的部分预计还会增长,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真实版的小飞象。”


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毛栗寨拍摄的鹭鸟。


233家医学期刊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各国加强气候行动


9月6日,《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233家顶级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期刊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各国加强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并维护公众健康。


如此多数量的期刊联合发表同样的社论尚属首次,突显了事态的严重性。


社论指出,未能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未能恢复自然原有的平衡与和谐,这是未来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


过去20年,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增长了50%以上。此外,全球变暖还导致全球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潜力下降。


“许多国家政府投入前所未有的资金规模应对新冠疫情大流行带来的威胁,环境危机也需要类似的应急响应。这需要巨额的投资,远超世界上任何一个正在考虑或已交付的投资项目。”社论指出,这些投资将产生巨大的健康和经济效益,包括高质量的工作、减少空气污染、改善住房和饮食。光是改善空气质量带来的健康效益,就足以轻松抵消全球的减排成本。


社论认为,全球气候合作取决于富裕国家采取更多行动。


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一名父亲带着孩子在高温天气下的喷泉里玩耍。


造价高昂!全球最大捕碳工厂开张,二氧化碳可变石头储存


最新研究显示,火山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二叠纪末大灭绝。


当时的最大排放速率是每年排放约50亿吨碳,远远不及现在的排放量。这可能导致当时地球表层系统被推过了临界点——海洋的pH和温度的极端变化导致不可逆转的大灭绝。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李明松表示,“这对当前的全球变暖和极端环境变化具有参考价值,也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叠纪末大灭绝发生在2.52亿年前,被认为是地球历史上生物多样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


意大利西西里岛米洛拍摄的埃特纳火山喷发景象。


关于减碳,也有新进展。


8日,冰岛一家碳捕集工厂开始运营。这是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碳的工厂。捕集到的二氧化碳经提取后与水混合,最终被泵入地下约1000米深处,预计将在数年内变成石头。


这家工厂名为“奥卡”,坐落在冰岛西南部,由附近的地热发电厂提供可再生能源。按设计,工厂每年可从空气中捕集4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大约800辆燃油小汽车一年的排放量。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碳是一项新兴技术,在部分科学家眼中是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一大利器,但目前成本相当高。


《华盛顿邮报》援引“气候工厂”创始人之一、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格巴尔德的话报道,公司使用这项技术的装置多数为手工制造,而非自动化生产,加上捕集二氧化碳需要大量能源,成本高昂。目前,从空气中直接捕集1吨二氧化碳,成本约为600至800美元。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全球去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15亿吨。迄今全球已有15家工厂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碳,分布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捕集二氧化碳量总计超过9000吨。


捕碳技术(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是指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各种科学技术的统称。随着全球脱碳进程的加速,有一种新兴技术逐渐引起了世界领导人和科技巨头们的注意。


编辑:姜长淼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