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风的夜色里,独自漫步的我与耸立在京南绿色蔬菜之乡——饶阳“饶邑古城”相遇,沿着石板路,经过宽阔的广场和饶邑大剧院,穿过高大的城门,走进古城。我把自己交付给时光,任思绪自由地游转在数百年古城的曲巷。


在一个精美高大的牌坊旁,我与《河北日报》的前身——《冀中导报》相遇。它诞生于抗战时期,虽然战争让它历经两次停刊的命运,但1945年6月,那些令人敬佩的先辈们又在饶阳这片沃土上赋予其新的生命,并采用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报头,它将党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冀中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泛黄的报纸、每一篇撰写着顽强斗志的报道、每一个覆盖了尘埃的铅字、每一架沉重的铅印机背后,都是血与泪的故事。这些青年人经历了“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霜雪”的苦难,把朝气蕴藏在心底,他们以笔为旗,引导着冀中军民的方向。它是冀中军民的喉舌,它是战斗的号角,它是黑暗中的一束亮光。它把尘封的岁月一一展现,创造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大奇迹,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历史篇章。这是饶阳人民的骄傲,这是冀中人民的自豪。这部光荣的历史史诗,激励着后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在宽敞的街道上,在一棵古老的红枣树旁,我与“老电影博物馆”相遇。它坐落在一个典雅的北方古庭院里,长廊别致,门厅宽敞,翠竹环绕。硕大的展厅里,那些从古至今的电影设备和电影事业发展的长卷,大大小小摆满了整个厅堂。在这些古老而具有魔力的展品身上,刻满了历史的沧桑,完整地记录了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史。在这里,你不仅能观赏电影文化,还会惊喜地发现小时候最爱的影片,可以随意地观看近百年的每一部电影,还会欣赏到饶阳籍老艺术家——葛存壮的戏骨人生。这是一个极为珍稀的影史长河,从无声到有声到立体,从黑白到彩色到3D,这些珍贵的影片跨越漫长的时空,将光影百年的一幅幅画面呈现在后人的眼前,每一帧都在诉说着历史,每一帧都在诉说着今朝。身处其境,我的心一半带着尊崇向那个遥远的长河致敬,另一半怀着欣喜奔向那个璀璨的未来。


在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在那片青翠欲滴的绿茵旁,我与古老的“农耕、民俗文化”相遇。它以泥塑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后人面前——锄禾收粮、娶亲盖房、打井扣坯、杀猪宰羊、赶集编筐……这里有古老的器具、这里有古老的舍房,它们被镶嵌在一个精美的玻璃长廊中,洋洋洒洒,波澜不惊,平静地接纳着后辈们的驻足评赏。华夏人民从刀耕火种到畜力代人,再到机械使用,中国农民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前行了两千多年,笨拙朴实的传统农耕技术,已经淡出了农村的历史舞台,古老的农耕、民俗文化,也越来越让80后、90后们感到陌生和遥远。这组泥塑,截取农耕演变的最后阶段,把保留着父辈体温的农耕、民俗文化,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里有古老的神话,这里有美丽的传说,这里更有祖辈们刚毅的风采。


在一个简洁的院子里,我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县政府”相遇。那里有简陋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办公设施、交通工具,那里有内容详细的各种计划表、进度表,那里有时代特征的语录、标语、口号等。其充分还原了那个大集体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文风貌,点点滴滴中记录着老一辈人民公仆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在大街中央、精致硕大的鼓旁,几十年前的“供销社”与我相遇,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最吸引人驻足的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制品。精工的绣花缎面虎头鞋五彩斑斓,精致的绣花手帕小巧玲珑,小孩儿的绣花肚兜红飞翠舞,手编的玉米皮儿鞋细腻光润、精美至极,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具有时代独特记忆的服饰是收藏家的最爱。千层底纳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美工绣绣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沐浴着古书的秋风,踩踏着古琴的霓彩,我优雅地与“古文化”相遇。精美骨雕大到几米、小至一寸,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我不禁想到《核舟记》中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描写用在这儿是最妥当不过的。传统的内画产品,精心巧绘,色彩斑斓,形状各异。“民族乐器之乡”的美誉,在高雅的古筝、古琴、二胡的合奏中诠释得淋漓尽致。走进“古文化”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的艺术殿堂,那种高雅深远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誉满全身,氤氲在古城的每个角落里。


携着“古文化”的气息,嗅着“古文化”的味道,我来到了小溪边。路面上大块的青石板记载着年轮的沧桑,古朴的木桌木椅上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弯曲的小溪清晰可见、潺潺湲湲,高大的法桐叶子轻轻摇曳出和谐的乐章,茂盛的垂柳像少女的长发随风飘逸,曲径的水上长廊高低错落、霓彩闪烁,假山怪石上竹叶青翠,淙淙流水似小小瀑布欢快地流淌,绿地旁盛开的小花儿多姿婀娜、郁郁芬芳。漫步在这里,好似在梦境中,又好似游走在清幽的古老花园里。


这里不仅有秀丽可餐的美景,更有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再向古城的深处走去,你会在转角处闻到名吃“饶阳豆腐脑”的香气;也会在某条街,品尝到具有悠久历史的饶阳一绝“金丝杂面”的美味;以及糖稀、秫面饼、油炸糕、老扒糕、烤红薯等,这些祖传的却难以寻觅的小吃。大人和小孩儿坐在溪边的木椅上,感受着木桌的古色古香,沐浴着温润的秋风,品尝着传统的美食,同时具有现代特色的饶阳香肠、烤串、炸鸡、羊蝎子、炒酸奶、特色酒吧、风味餐馆亦应有尽有。大红灯笼下长长的走廊,大街小巷中各色的商品,各式的儿童乐园,熙熙攘攘的人群,无不彰显着古城的魅力。


橘色的月光轻柔地泼洒,空中的繁星扑离闪烁,水中的垂柳悠悠地飘动着纤细的枝条,成群的金鱼追逐着枝条的影子嬉闹,花粉的清香诱惑着我的嗅觉,徐徐的秋风抚摸着我的发梢。我聆听着轻柔美妙的音乐,观赏着喷泉的翩翩起舞,以古乐器阮为造型的饶邑大剧院与高大雄伟的古城墙相互辉映着,大剧院泛着暖暖的金光,古城墙射出梦幻的银光。在柔美的月色下、在悠扬的乐曲中、在霓虹的灯光里、在绿树的映衬下、在花香的浸润中,在和煦的秋风里,“饶邑古城”更加古朴、典雅、诗意。这份古朴典雅与四届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张海、苏士澍、孙晓云和书法巨匠欧阳中石、范增的笔迹相互交融,更为古城增添了浓浓的书香底蕴。这座“文化里的风景,风景里的饶邑”更加雄伟壮观。


夜色已晚,微风徐徐,喧嚣的人声、铁匠铺的回响、纺车的吱扭声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站在水上弯曲的长廊中观望着古城,夜色中的古城青砖灰瓦高低错落,别具一格,形状各异的灯散发着橘黄色暖洋洋的光,与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更显出古城的温馨、幽静。它的每一处落笔不仅仅是古朴典雅,更是在诗情画意之中。


这就是我相遇的“饶邑古城”,这就是我恋恋不舍的古城秋夜。


作者:静雅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