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摄制:张旭辉 李玲


西安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新中华报》,刊号延续《红色中华》为第325期,五日一刊,承担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的职责,至1938年12月25日,共出版146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进行改版并以“刷新第1号”复刊,由五日刊改为三日刊,四开四版,使用“中华民国”纪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至1941年5月15日,共出230号。次日,与《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该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反共阴谋,介绍陕甘宁边区抗日救亡运动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该报辟有:社论、专论、短评、三日国际、三日战况、国内要闻、各县短讯等栏目。


向仲华。(资料图片)


《新中华报》的编辑部最初设在延安南门外西山上的三孔窑洞里,1939年改版后的几期时间内,该报的编辑是在清凉山上一孔大石窟内完成。随后,编辑部迁至杨家岭,1941年5月,再次迁回清凉山。初始时,编辑只有向仲华一人,既是《新中华报》社社长,也是该报编辑,“还要自己校对,早先还得兼管发行名单……遇到警报,他把稿子往皮包里一放,爬上山头躲警报,坐在地上编稿子”,至1937年9月,该报改为铅印时才调来一个助手——左漠野,初期的《新中华报》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编辑出版,成为传播国内外重要消息的号角。


毛泽东评价《新中华报》为“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新中华报》的“好”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紧随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表现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大众性,更体现在读者群体的广泛性、报纸与读者联系的密切性。


《新中华报》大量刊登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文件、规定、指示、条例、纲领、党政军领导人的文章著述,刊发新闻评论,创办各类副刊、开设多种栏目,报道典型事例,并综合运用歌曲歌谣、诗歌诗词、标语口号、漫画木刻画、戏剧话剧、谜语秧歌等大众化的形式传播并解读中共中央与边区政府的各项政策,版面设置多样且趣味性、可读性较强,数量颇多的“声明”“探访”等,又为该报增加了浓厚的人情味,新闻报道简单直白,贴近群众生活,符合边区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因而,读者覆盖广泛,党政军民学皆以阅读该报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种习惯,说明读者对该报的关注度较高。


资料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