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这话估计不少家长深表认同,但也无奈地承认,想远离手机,太难!想让孩子远离手机,难上加难!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
网络不断普及升级,为我们的生活赋能、赋智,但网络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成长的烦恼”。跟手机“抢”孩子,成为不少父母抓狂,却又避无可避的一场战争。
调研中发现,“没有接触书本,先接触了游戏”已经成了当下很多孩子的“童年日常”。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打破了中小学生和网络的“物理隔离”,让手机全面进入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如果说在学校里还有校规约束和老师监管,那么进入寒假,手机就成为了亲子大战的导火索。面对着一拿起手机就“六亲不认”的孩子,家长们真是犯了难。
既然手机这么“烫手”,为什么要给孩子配手机呢?
刚开始主要是为了赶“潮”,为了孩子能够在同学中有脸。第二个阶段,可能就带有交往的功能。特别是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知道孩子当时的情况,及时与孩子联系。第三个阶段,手机有学习的功能了。很多老师用手机布置作业,用手机进行教学,学生用手机来做记录的工具。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
原因一:手机功能强大。它不仅包括信息传播,也包括游戏,还有很多其他功能,特别是游戏能够吸引孩子沉迷于手机。
原因二: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特别是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生活,对外界充满好奇。对很多的信息他希望知道,这也导致孩子沉迷手机。
怎么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一是,让孩子有更加丰富的生活,让孩子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只是“两点一线”。让他们有时间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同时有更多的户外活动,他的关注点就不只是在手机,他跟外界的信息沟通就不是限于手机。
二是,要根据不同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对手机进行适当的限制。尽可能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来使用手机,通过手机进行有限的沟通、有限的利用。
三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手机是工具,沉迷于手机事实上就丢掉自己的自主性。只有每个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性、有足够的自律能力,手机才会成为一个工具,才不会成为危害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魔掌。
不让孩子成为“手机控”,我们就必须打赢跟手机的这场“争夺战”。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强调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这是个好政策,希望家长和学校配合好,让好政策发挥好效果,让手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辅助器、助动力。
作者:田舒斌 徐姗娜 编辑:边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