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城北三十里处有个紫金山寺庙。该寺庙始建于明朝,距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一座比较有名气的寺庙。关于寺庙的来历,当地有很多说法。但最令人费解的是,此地地处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根本见不到一丝山的踪影,却名曰“紫金山”,难免有点牵强附会。经过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多方考证,方知它的来历和防御古河水泛滥的古长城堤有密切联系。


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北宋初年一部由乐史撰写的著名地理志书籍《太平寰宇记》。据该书记载,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古时候有一条西起(今)深州市的古长城堤,古长城堤在各段的名称不尽相同,深州段叫“紫金山”;饶阳段叫“金沙岭”;献县段叫“长虫堤”等;古长城堤为大禹治水时所修。《贡云》云:上古时,黄河泛滥,人民苦不堪言。大禹采取疏通的方法“北播九河”。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其中徒骇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边的一条,而鬲津河就在九河的最南面。大禹在徒骇河以北、鬲津河以南各筑起防洪堤一条。让“九河”水只能在长城堤之间一二百里的范围内流动,而不再危害其他的区域。所以,今天的武强、献县一带自古就称为“九河下梢”。另据《深州市文史资料》载文,唐太宗贞观23年(公元649年)滹沱河泛滥危害,居民外流,瀛洲刺史贾敦颐奏请筑造堤堰,水患遂息,堤堰之兴,始由此起,当时饶阳县、深州市(当时叫陆泽县)属于瀛洲,距今深州城北面25里西蒲疃村西约二三里有古堤,尽管年久溃败,但尚存二阜,世人俗称“紫金山”,从中可以看出,紫金山乃瀛洲刺史贾敦颐当年修堤堰之遗址也。


建于此处的紫金山寺可以说年代久远了,为什么在此建寺,什么时间建寺,又是何人所建?因为年代太久远,至今没有发现确凿文史记录此事,故已无法考证。唯有在紫金山遗址新发现的大清康熙年间《重修紫金山记》石碑,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佐证。《重修紫金山记》石碑碑文记载,重修紫金山的时间是大清康熙60年,也就是公元1721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按照一般寺庙重修规律,大概需要数十年或者上百年时间,寺庙才会毁坏(不排除毁于水患),以此推算,紫金山寺应该初建于明朝。当地流行最广的一种说法是,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出于维护北方稳定之考虑,曾有意把首都由南京北迁,遂派出几位大将到北方选址。几位钦差大臣到达深州城北西蒲疃紫金山附近时,发现这里一马平川,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而且当地民风淳朴,万民殷富,又和南京紫金山同名,因此准备选择在这里建新都。谁知道建了一半时,军师刘伯温到来,经过查看现场,用他所擅长的风水学一掐算,发现这里不依山傍水,意思是没有靠山,恐怕对大明江山日后发展不利,便建议由名将常遇春之子常茂往北射箭,射出的箭落在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建都。看过或者听过单田芳评书《燕王扫北》的都知道,常茂这小子是个大力神,那劲头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举重运动员,臂有神力,他一开弓,射出的箭正好射到了一只正朝北方飞翔的大雁腿部,结果这只带着箭伤的大雁落到了距此地北面500里远的北京,朱元璋便在北京建立了大明首都。而在原来准备建都的“半拉子工程”基础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紫金山寺庙,多年来香火缭绕,盛况空前。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传说,而且大多数和北京有着直接关系,如从西蒲疃紫金山寺前的大门到北京天安门不多不少整500里,有的说北京天安门前的大狮子和紫金山门前的大狮子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完全出于一个石匠之手;还有的说紫金山门前的大狮子和北京天安门前的大狮子摆法、方向、间距一模一样等等,该寺一度曾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祭拜场所,鼎盛时期香火不断,朝拜者众多。


关于紫金山寺庙,也有许多传说。一个是说农历四月十八是紫金山赶庙的日子,附近方圆几十里的信男善女们纷纷前来烧香拜佛;寺庙前原来有几十亩地,寺庙里的和尚们所种植的矮杆高粱被赶庙的人们人踩马踏,刚出来不久的高粱苗基本上都被踩平了,但几天过后准来一场大雨,被踩平的高粱苗又齐刷刷、绿油油地长了出来;另一种传说是距离此地10余里的安平县向屯村,曾专门花钱买了一条前来紫金山烧香的乡间道,还有的说,早年间,有人想盗刨紫金山寺庙门前的大狮子,几个人刚把大狮子四周的沙土刨净,转眼之间,四周的沙土随即又流了下来,顷刻间就把刚挖出的坑填平了,反复几次都是这样。那时候的人都有点迷信,说这是有神灵在保护大狮子,说得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许多年过去了,寺庙早已无影无踪,而寺庙前的大狮子却一直默默无闻地守候。20多年前,大狮子被一些人利用现代盗墓工具盗走,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憾事。


近几年,山西五台山普化寺释义清师父发愿,要重新修建紫金山寺庙,并紧锣密鼓,投入了紧张施工。经过几年时间筹建,现在大雄宝殿已经初具规模,现在正在抓紧建设。


作者:郭树合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