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在市区永兴路市政家属院,记者见到了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王振凯老人。今年91岁的他虽已白发苍苍,但仍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在朝鲜,我们吃住都在山洞,大家的一件棉衣要穿一冬。”当记忆再次涌现,王振凯老人的眼角闪现出泪花,“还记得那天美机轰炸时,我们团一个重机枪连的80多名战友全被埋在了山洞里……战争虽让我们经历生死,但不会磨灭我们的斗志,保家卫国是我们的永恒目标!”


烽火年代仍不忘刻苦学习

王振凯出生于1930年,祖籍深州魏桥镇白宋庄村,在家中排行老五。1947年,他报名参军,成为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的一名战士,后于194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军参加了解放石家庄、解放太原等多场战役。

“战场上,遍布着敌人的暗堡,不光难被发现,火力还猛,可以说是工事牢固,极难突破。”忆及解放石家庄战役,王振凯老人感慨道,“对战武器精良的国民党驻守部队,我们很吃亏,有好多年轻战士在战场上牺牲。那会儿我年纪尚小,枪都拿不稳,要不是有经验丰富的指导员和沙场老兵带着,很可能就死在第一场战斗中了。”据其回忆,为了击溃敌方,部队经再三研究后决定,趁夜色从暗堡两侧穿插、合围。此后,我方成功攻取数个暗堡,为大部队的推进赢得宝贵的时间。石家庄解放后,由于作战英勇,王振凯火线入党,跟随部队一起参加解放兰州战役,随后进入宁夏,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十几年的军营生涯,造就了王振凯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1950年,他开始自学文化知识。无数个日夜里,他废寝忘食地学习,从目不识丁迅速成长为连队文化骨干。不久,因学习成绩优异,王振凯被保送到六十三军速成中学进一步学习。

遭美机轰炸痛失一个重机枪连

1952年,王振凯作为文化教员,入朝为志愿军战士传授文化知识。“我们是跟着运送物资的卡车入朝的,当时人就趴在那些货物上,手紧紧地拽着捆货的绳子,这个姿势坚持了大概两天多,才到朝鲜。”王振凯说,当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经过五次战役,已将敌人赶至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了这一地区,也因此,战士们才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晚上,我都教他们认字,从拼音到汉字,从简单到复杂……”

在朝鲜时,王振凯所在的六十三军一百八十九师五五九团一度驻扎在山洞里,为节约物资,大家一个冬天只穿一件棉衣,仅有两身里面换洗的衣服。“划出了三八线,但美国还是不死心,时常来个偷袭,派飞机来轰炸咱们。”王振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抵达朝鲜后三个多月时,美军突然派出轰炸机,对着部队驻扎的一个山头狂轰滥炸。“当时,我们团重机枪连的80多名战士都在山洞里头,美军炸山时,洞口被炸毁的土方掩埋,战士们被困在了洞中。后来,部队虽然将洞口挖了出来,但整整一个重机枪连的战士都牺牲了。”说到这儿,王振凯忍不住落泪,“可战争哪儿允许大家长时间悲伤呢?在掩埋了战友们的遗体后,部队再次重组重机枪连,投入新的战斗。”

就这样,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无数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奋战,终于换来了成功——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王振凯说。

红色基因代代传

退伍后,王振凯先后在廊坊市大城县食品加工厂、石家庄建工团、衡水造纸厂、衡水针织厂等多地任职,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在他看来,红色基因应该代代相传。也正因此,离休后,他也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给社区居民们讲述革命传统故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时至今日,王振凯仍旧珍藏着一件小宝贝——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作战指北针。“是一位连队战士为感谢我传授知识赠予的。”王振凯说,这件指北针是1951年前线部队击溃一股美军后,这名战士从溃退美军遗留下的军用物资里找到的,不到巴掌大小的指北针用不锈钢制作,通体军绿色,拥有指北、定向、定位等功能,底部刻有英文的“美国制造”字样。“有一次我们出去执行任务迷失了方向,多亏了这个‘小家伙’战士们才能有惊无险地安全返回驻地。”老人边轻轻抚摸着这个纪念品边告诉记者,指北针保留至今已快70年,每看一次就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为自己和战友感到骄傲。

“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算是幸运的了。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内心才更能体会和平的可贵、对美好日子的珍惜”,王振凯说,“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更应该牢记初心使命,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