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生活自古就是百姓的期盼。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奋斗目标。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坚定扛起历史大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序幕,这一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为实现中国人的小康梦想开辟了崭新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人民勾画了“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到20世纪末,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创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内涵深远,意味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信心更充足。“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恒久守望、执着梦想。这一梦想即将全面实现,美好的图景即将变成现实。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历史盛事,参与记录和见证这一盛事,又是何等荣光。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每个党员干部肩负着一份责任、承担着一份使命,每条战线、每个岗位都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平台。越是到决胜期,越需要跨越难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影响,给群众就业、居民收入、民生保障都带来了许多挑战,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任务十分艰巨,尤为需要弘扬实干精神。每名党员干部应把握时代脉搏、承担历史使命,积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脚踏实地干,以久久为功、善做善成的韧劲,全力以赴把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做实做好,一砖一瓦地垒砌,共同构筑全面小康的万丈高楼;专心致志干,安下心来,精钻业务、精通政策、打磨精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能力,争当本单位本岗位的“工匠”;100%努力干,无论是在农村、在社区、在企业、在机关,都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尽到100%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壮美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越接近终点,越考验耐力;越接近目标,越应拧紧发条。只有迎难而上、补齐短板,才能让小康梦想照进每个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