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节,枣糕在景县就特别走俏。枣糕是用两层面片中间夹一层大红枣蒸制而成的大花馒头,圆形糕状,上片大,底片小,顶部摆着菊花图案或者吉、祥、如、意等字,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最为常见,再大的就是特殊制作了。枣糕造型美观,味道香甜,既是一道独具特色的民间风味小吃,又是一门技艺高超的民间面花艺术。

景县南关街袁宝华和他三叔袁国旗都是蒸枣糕的熟手。制作时先和面,面粉加面肥(酵子)用清水和匀,饧置发酵,待面团发好,用食用碱面中和酸碱度,炝干面、揉匀,底片用三个馒头剂子的量按成圆饼;上片用四个馒头剂子。手掌按面饼是一门技术活,一圈圈转着按,按成一张中间高,四周翘,形似炉糕样的薄饼。在底片上摆放一圈提前泡好的大红枣,中间还是用红枣填满,堆的高一点,把上片扣上去。另用一块面搓成铅笔般粗细的长条,约有两尺多长,盘成九曲十八弯,中间用筷子夹紧,就是一朵美丽的菊花,甩出来的面条两端,拍扁,用小刀刻上花纹,像两片叶子陪衬着绽放的花朵,面花做好摆放在枣糕上面,中间放一枚小枣,煞是好看。放在笼屉里,旺火蒸制30分钟以上,枣糕才能出锅。



在景县,枣糕有多种用途。一是“打发闺女”。正月初四招待新姑爷是当地风俗,酒席宴罢,闺女要随女婿回婆家了,娘家便把早已准备好的枣糕给女儿带上。枣糕的数量有讲究,第一年回娘家,带两个回去;第二年翻倍,带四个;第三年,就是六个了。送枣糕代表着娘家人对闺女的美好祝愿,其中之意便是期盼闺女的日子越过越好,步步登高。二是给老人祝寿。正月里有老人逢六十六、七十七、八十岁时,自家儿女、亲朋好友约好,在正月初六、初七、初八这一天一起来祝寿。民间有“六十六一刀肉,七十七一只鸡,八十岁便随意”的习俗。祝寿那天,蒸寿桃是必不可少的,枣糕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枣糕上的花形图案及福、禄、寿字样,令老寿星喜笑颜开。把一个摆着“寿”字图样的枣糕送过去,老人更是爱不释手。三是赠送亲朋好友。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走动,串门子,花式精美的枣糕作为礼品送给县城、衡水市区乃至更远的城市里的亲戚,叫“送稀罕”。通常,远道的亲戚到景县来大多是自己带回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带稀罕”。四是用枣糕当供品,祭祖先,供天地。祭祖是缅怀先人,不忘养育之恩的民间传统习俗;供天地,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五是自己留用。过年了,上岁数的老人们会多准备一些枣糕,各种用途之外,便是自家人享用。新出锅的枣糕,香香的,小孩子早已围着锅台转了好几圈,掀开锅盖,那枣糕暄暄的,各种图案,争相斗艳,那好看劲儿呀,不用详说就已经令人垂涎。

虽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白面做的枣糕不像奶油蛋糕那样昂贵,那样时尚。但它既便宜又美得令人喜爱,尤其是它蕴含的美好的祝福——亲手制作的枣糕代表了家人以及父老乡亲的良好祝愿。这便是枣糕能植根于这方水土的原因,也是值得赞美和传承的纯朴的民风民俗。


作者:丁一冉

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