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鞋底火烧,又称鞋底烧饼,因其形状酷似懒汉鞋底子而得名。枣强鞋底火烧源于清河武松街牛舌火烧。据说,过去枣强街上最有名的小吃是赵二舍熏菜、二炮头烧鸡、四麻子的牛舌火烧。四麻子在清河国营食堂学得一手烙火烧的好手艺,回乡后便在枣强街上卖火烧,他的火烧好吃,乡亲们谁来学,他都倾囊相授,牛舌火烧的工艺渐渐流传开来。改革开放后,聪明的枣强人为了区别清河牛舌火烧,便给自己的火烧取名“鞋底火烧”,使之成为家乡的特色小吃,名扬四方。


制作鞋底火烧的烤炉是特制的铁桶炉,上面一个大饼铛,炉膛凹进去半尺,中间套一个铁圈,里面有一个微凸的铁箅子(烤炙时防止烧饼掉进炉膛里),七八寸大小的炉口,燃大块煤。也有烧蜂窝煤的,灶膛里面有三个炉口。鞋底火烧是半发面的,工艺从狗不理包子借鉴而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做鞋底火烧的师傅们总结出了一套经验:面发过了火烧发酸头,破坏了小麦原有的味道;用死面火烧发硬,不易消化。用半发面烙出来的火烧筋道发甜头,还能保持小麦特有的纯香。鞋底火烧的主要原料是普通面粉、特制椒盐、麻酱、香油等。和面时加入适量的清水,面要和得不软不硬。冬天需用酵子发面,至半开,稍搁点碱面中和一下酸碱度;夏天便不用酵子,直接饧置一定时间,就可使用了。制作时,将面团上案板揉匀,用小刀切下一块面,擀成长条,搁油、撒调料,像卷被窝卷一样卷起来,头上略略擀两杖,把饼卷一包,擀成圆饼,在手上一抻,抻成长圆形,放进饼铛里,烙至两面挺实,再放进炉膛,紧贴四壁,烤至两面微焦,肚子鼓鼓得像一个个充气小枕头,就可以出炉了。整个制作过程只需三四分钟。


鞋底火烧暄软香酥,刚出锅的最好吃,但有人特别喜欢吃凉火烧,味道也很不错。用于夹熏肉的火烧调料有所简化,但工艺没变。


枣强熏肉历史悠久。乡村人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是自己家杀猪,自己做熏菜,招待亲朋,庆祝节日。那时候,做熏菜舍不得用好肉,都是用猪蹄、猪头、心肝肺等杂碎,所以不叫熏肉而叫熏菜。传统工艺是用柏树叶、松树枝加白糖或者红糖熏。这样做出来的熏菜味道好,便于贮存,乡邻之间手艺相互借鉴,互不隐瞒。


过去,在集市、庙会上一般卖火烧的和卖熏菜的两个摊儿紧挨着,一来方便顾客,二来好做生意。三里五乡来赶集逛会的人们,这边儿买两个火烧,那边儿买点熏菜,或在摊上吃或带回家给老人孩子吃,方便得很。把鞋底火烧夹熏肉合二为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流行起来的。经营这种小吃的小饭店很多且经济实惠,很受欢迎。“鞋底火烧”逐渐成了鞋底火烧夹熏肉的简称。


朱乃遂是枣强加会朱平楼村人,他做熏肉的手艺是跟母亲朱夏氏学的。朱记熏肉采用肘花肉。肘花肉瘦肉多味道好,去掉中间的大骨头,易熟易烂,鲜嫩无比。选料凭多年的经验,首先要分清一年猪(猪龄)、两年猪还是老猪,分清猪龄是为了掌握火候,小猪老猪用的火候不一样。炖肉讲究老汤炖肉。作料选用也需恰到好处。比如丁香,不放不好吃,放多了发苦。炖肉时,将肘子肉下锅,配花椒、大料、小茴香、草果、砂仁、桂皮、丁香等十几种作料炖煮,锅开后改小火焖煮约4小时左右。端下锅来,还需浸泡入味,待滋味浸透,捞出来,放到熏箅上用茶叶、小茴香加白糖熏制。肘花肉熏好后呈酱红色,红中透亮,色泽诱人,香飘四邻。熏肉做好,冷食热吃均馨香味美。切片做拼盘下酒,瘦而不柴。剁碎加韭黄包饺子,鲜美可口。还可以添粉条、蘑菇等做炖菜。当然,以鞋底火烧夹熏肉滋味最佳。


“枣强街上遛一遛,鞋底火烧夹熏肉。一个火烧肉三两,保你吃得香又香。”枣强熏肉鲜香浓郁,鞋底火烧外酥里嫩,二者合二为一堪称一绝。在气鼓鼓的火烧侧面切一个口,把熏肉剁巴剁巴塞进去,那香味直往外窜,不勾出您的馋虫才怪呢。


作者:丁一冉

编辑:刘燕